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與真常

  無常與真常

  文/見寄法師

  《無常經》雲:“生者皆歸死,容顔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人免斯者。”這段經文將人的一生都說盡了。自古以來沒有人是不死的,即使是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最後終歸不免一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人的色身也是一天天變老;在此同時,很多疾病也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浮現,甚至突然奪走性命。正如《楞嚴經》所說:“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于衰耄,形色枯悴。”正是說明一個人從生至死、從少變老的一種情狀。

  如果“無常”是一種常態、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麼人生還有任何意義嗎?也許我們可以從佛法所說的四聖谛道理,或是祖師大德的言行公案中找到答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知道無常的現實及其所帶來的痛苦後,爲了不讓苦果繼續發生,于是不再種下惡因;同時知道這一生業果已經成熟,死亡是必然的事,自然要修道,學習祖師大德開悟證果,生死自在。“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之理”,一個“無常”生死苦難,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才會重視它,進而産生出一種想要突破的動力,化危機爲轉機。

  過去佛陀在精舍和波斯匿王對談“無常”的道理,波斯匿王說:“人看似從少至老,如果不覺察的話,似乎是寒暑遷流,就變成這樣。若真的要說,就是一段以十年爲期限的衰老過程。但是我又細細觀察,好像每年、每月、每日,甚至刹那刹那念念之間皆不得停住,換言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于是佛接著問:“那麼國王叁歲看恒河水和六十二歲看恒河水的心時,是一個還是兩個?”國王回答說:“我看恒河水的心是同一個。”從這則公案我們可以了解,這就是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常教導大衆的:“師父說法、大衆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即是不生不滅的覺性、不來不去的如來自性。

  “居安思危”、“杞人憂天”看似正反二面的形容詞,其實都是對于“無常”的擔憂,但爲何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呢?古德雲:“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換言之,“居安思危”是心中有定見,知道危機來了如何處理,自然有一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氣魄。而“杞人憂天”則恰恰相反,心中六神無主,整天惶惶不安,一有風吹草動即聞風喪膽。修行又何嘗不是呢?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定見,能知善知惡,了達叁世因果、緣起性空道理。故《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體認叁輪體空的道理,則應時時提醒自己從事相回歸到理上,在心上用功。

✿ 继续阅读 ▪ 護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