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聽衆生
文/見寄法師
有人詢問一位企業家成功的秘訣時,他回答:“其實關鍵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傾聽”。”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總希望有傾訴的對象,能理解自己的感受,進而說一些溫暖的話語,使心靈得到慰藉。能讓苦惱的人得到力量的來源是什麼呢?來自于我們的同情心,而同情心則是因爲同理心的緣故,正如孟子所說:“恻隱之心,仁之端也。”
其實“同理心”的最佳體現就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雲:“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父母常常將子女的痛苦當作是自己的痛苦,甚至比生病的兒女還要難過。平常有好吃、好用的東西都會先給孩子,好似全天下沒有比看到兒女的笑容來的更重要,堪稱是現代的孝子、孝女。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時希望藉由這樣的理念,達到“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世界”。換言之,我們可以將“同理心”的層次加以提升,從親人擴而廣之到周遭有緣之人。佛陀在無數劫前,曾爲城中大富長者。有一次,他的好友因火災散盡家財,生活困頓,于是他到友人家關心,並將自己的一半財産分給這位朋友,幫他度過難關。這種幫助朋友脫離困境的高貴情操,跳脫家産父死子繼的框架,則是“同理心”的更高展現。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同理心的極致展現。無數劫前,有一國王因誤信邪道,所以全國百姓也都跟著事奉外道宗師。當時國內常有毒龍出沒侵擾,所以百姓時刻活在恐懼之中。有二位菩薩行者知道後,心想自己立志上求佛道,就是要使衆生能夠脫離苦海。現在百姓們不僅信奉外道,又受毒龍侵擾,爲了不讓他們受苦,決議化成大象和獅子,除去毒龍,使此國百姓免受苦難。于是,獅子、象和毒龍雙方展開激烈的奮戰,最後叁者全部命絕,卻也因此保全人民的生命。
由于這樣的犧牲,再加上其他佛弟子將此事迹廣爲宣揚,國王和大臣、百姓深受感動,終于信奉佛法,皈依叁寶。這種把衆生的苦當作是自己的苦,並希望引導所有衆生到修行的正途,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省思。“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是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對我們的期許,我們應秉持教誨,希望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皆能同沾法益,共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