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文/見溥法師
俗話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同理心是人的天性,面對別人遭受困厄時,很難無動于衷。例如每年不定期發生的風災、水災或地震,大家都會替災民感到憂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希望他們能早日重建家園。同理心的展現爲人與人之間拉近不少距離,也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情。雖然同理心是人本有的特質,但一般人在日常中常只考慮到自己,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如果可以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處事一定可以更圓融。
首先,我們可以從家人開始落實,多關心和了解他人的需要。一般人往往容易犯“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的毛病,面對家人時,耐心就是少了一點,要求就是多了一些,家庭的紛爭由此産生。“同理心”是最好的潤滑劑,試著多去想想家人的用心、所承受的壓力和目前的需要,彼此就更容易溝通。接著,再將其延伸到同學或同事的相處上,同理心就是最好的介面活性劑,讓大家可以融合在一起。看到別人的成就和表現,感受一下那份喜悅,並給予贊歎;或當對方處于低潮時,雪中送炭,用言語和行動來支持他,一起度過難關,就如同自己的事一樣。道德感最好從小養成,例如鼓勵年輕人多擔任義工或參與團體活動,以培養從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一定比說教來得更有效率。進一步,還可以擴展到社會和國家。同理心可以緩和不同族群間的落差,讓彼此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被了解,對內可以使社會更和諧,也可以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同理心的最高表現就是發菩提心,《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諸佛菩薩都是不忍衆生受苦,而發廣大願心。盡管現在的物質條件比以往進步很多,但精神生活並沒有同等提升;一般人迷于追求五欲之樂,殊不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無常一來,生老病死等八苦交逼,欲望就變成最大的包袱。了解衆生的迷惘,將其當成自己的親眷,學習菩薩行四攝法、修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幫助衆生解脫生死,不僅是利他、也是自利。
唐朝有位知玄法師,見到寺中有位僧衆因爲全身潰爛發臭,所以無人看顧。知玄法師本著同理心和慈悲心,主動照顧他直至痊愈。日後知玄法師因其德行,被唐懿宗賜封爲悟達國師,並進一步賜與沈香寶座。悟達國師因此起了一念名利心,冤親債主得以趁隙而入而生人面瘡,最後靠著當初那一位病僧──迦諾迦尊者,賜與叁昧法水,才化解了這一場冤結。國師深感慚愧,依這段故事留下<慈悲叁昧水忏>,讓無量的衆生能夠解冤釋結,影響之大可見一般。
我執是人和人相處的絆腳石,同理心恰好相反,讓我們能放下身段來待人接物,廣結善緣。從家人、同侪、社會到一切衆生,循序漸進地來培養谛聽衆生的習慣,破除我執,長養慈悲心和忍辱力。“德不孤,必有鄰”,懷抱著同理心,我們將發現自己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