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

  文/見溥法師   

  回想出家前第一次至精舍上初級禅修班,看著禅修班教本,心中想著:“這麼簡單的道理,何必要來上課呢?”當住持法師問大衆過去幾年在學校學到什麼,心想:“如果要講到你聽得懂,可能要一年半載的時間。”然而住持法師的答案卻很簡潔有力:“古人念書是學做人。”這樣一個開場白對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的我,決心好好上課,去尋找過去二十年所忽略的片段。

  在升學主義挂帥的臺灣社會,多少老師和家長會去注意成績單上操行成績呢?可以試著問任何一位中小學學生在學校學到什麼?或許國文、英文、數學、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是唯一的答案。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師資的提升,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資源,可是社會、家庭、學校問題卻沒有因而減少,因爲除了課業之外,大家都忽略了品德和體能教育。曾經很好奇爲什麼不管風雨多大,竹林總能屹立不搖,而許多花草樹木卻禁不起狂風暴雨的摧殘?長輩說是因爲竹子的根全部纏在一起,這答案透露著基礎要紮實,才能禁得起考驗。學校如同一塊沃土,滋養著每個未來的希望,而《中庸》提到的叁達德:“智、仁、勇”便是教育的根本,學習竹子的精神,均衡發展這叁個重點,一定更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慚愧自己從未思惟課本上做人的道理,所做的一切真的都只是在應付考試,也慶幸有因緣到精舍上禅修班,能藉此導正自己的人生觀。

  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些道理曆久彌新,學校每個科目都在培養學生的本質學能和專長;再者,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就不會患得患失;身安則道隆,有了完整的人格加上強健的體魄,做起事來自然無所畏懼。可惜的是,自從五四運動之後,西風東漸,傳統道德文化被認爲是影響社會進步的絆腳石。然而儒家思想以仁愛爲根本,發展出五常──仁、義、禮、智、信的觀念,此完整人格的特質不會因時間或空間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自古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加上《大學》提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最好的解釋。所以家庭要和諧、社會要安定、國家要富強,一切都是以人的品德爲出發點。

  佛法不僅可以導正人的品格,更可以使家庭和睦、社會淨化。以吳越國爲例,五代十國是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吳越國卻宛如人間淨土,令人感受到佛法的可貴。立國于江浙地區近百年的吳越國有東南佛國的美譽,開國君王錢镠慈心愛民,以休兵息民爲國策。曾有人建言如果把西湖給填了,王朝可以維持千年,否則就只有百年國運。錢王心想自古就沒有千年王朝,而且境內人民依靠西湖維生,于是保留了這魚米之鄉的源頭。加上末代君王錢俶爲使人民免于戰火波及,于是納土歸宋,換得江浙地區的和平安定。仁王的慈悲和智慧,加上人民對佛法的信心,使吳越國成爲當時國祚最長的國家,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而且一千多年來,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綿延不息,如近代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和二○○八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等,證明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因果法則。懂得這些道理還不夠,佛法同樣強調要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否則便得不到真實的利益。

  李炳南老居士曾說:中國的道德思想、印度的佛法及歐美國家的科學,是人類重要的寶庫。佛法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儒家思想功不可沒;工業革命之後雖然科技進步,但以物質主義爲主流的西方社會間接也成爲傳播佛法的障礙。臺灣真是塊福地,不僅保留了中國固有文化,佛法亦相當普及,而科技發展亦漸漸和世界接軌。所以除了學習知識之外,更要把佛法和儒家道德思想落實在生活中,考試成績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有了完整的人格,加上豐富的內涵和健康的身體才是關鍵。佛法提醒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時時提醒自己,否則最後真不知道爲誰辛苦、爲誰忙?

✿ 继续阅读 ▪ 同理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