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心
文/見呈法師
所謂“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修行學佛最重要的是發長遠心。一般人不是對叁世因果的道理不清楚或不相信,再不然就是未能深信因果,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的這些道理,僅僅是理上相信,未能應用在待人接物上。另外有些人則常常執著果報、在果上追求,稍微做一點善事就期待善果出現,若與預期有所落差時,便懷疑因果道理是否真實,不能堅持。
在《六度集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數劫以前,有位大富長者樂善好施,廣行菩薩道,常救濟貧苦、利益許多人,因此大家都喜歡親近他。
大富長者的朋友中,有位富翁因不務正業、耽著五欲的兒子將家産揮霍一空,致使全家窮困潦倒,親友遠離。只有這位大富長者憐愍這位朋友的兒子,勸他改過遷善;除了教他處世、理財的道理與方法,並以千兩黃金作爲他的生意資本,希望他能發揮所長、自給自足。沒想到這個年輕人惡習不改,始終揮霍度日,前後向長者求助了五次,最後還是一貧如洗。
一天,年輕人又來向長者借錢時,長者指著門外園子裏的一只死老鼠說:“如果你是一位真誠立志的人,只要這一只死老鼠就可以讓你白手起家,更何況是千兩黃金!”只見年輕人唯唯稱是,又將千兩黃金拿走了。
當時,恰巧有一位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孤兒來向大富長者乞食,在旁看到長者對青年的訓誨,當下銘記在心。于是,他向大富長者乞討那只死老鼠,洗淨處理後賣給一戶大富人家作爲狗食,得了二文錢;又用這二文錢買菜苗,賣菜生利,就這樣踏實地做小本生意。
這位孤兒又學大富長者行善,經常布施助人;經商之余,博覽詩書、習算精進且謹言慎行,時時反省所做所爲是否得宜。早晨出門前,計劃今天要怎麼經商,日落回家後,反省檢討所做的得失,遠離諸惡,廣行善事。不到幾年的時間,這位孤兒就成爲家喻戶曉的大富翁。每每有人問他致富的原因,他總是津津樂道這段因緣,並對大富長者常存感恩、報恩之心。
有一天,他想到一個報恩的方法。他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一只鼠身中空的金鼠,不僅全身佩以璎珞寶飾,並將名貴珍寶貯于鼠腹。此外,並准備許多美味的飲食送至大富長者家,恭敬地禮謝後,說明當時大富長者給他的啓發及他現今的改變。
大富長者聽了非常歡喜,贊歎地說:“你真是值得教導的大丈夫啊!”因大富長者無子嗣,于是招他入贅,不僅將獨生女兒許配給他,並將所有的財産房舍、良田寶藏,全交給他繼承管理;又囑咐自此以後,要皈依叁寶,受持五戒十善,奉佛所教,廣行六度菩薩之行。
所以,只要有信心、長遠心,一步一腳印在因地上努力,無論世間上的事業、學問,或是出世間的道業都能有所成就,如公案中的孤兒一樣,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爲有沒有違背因果,落實行善,不好高骛遠,慢慢從內心轉化,最後行善就如呼吸一樣自然,不會中途而廢或只有叁分鍾熱度,長遠心便自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