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道就做得到
文/見襟法師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說:“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只要信受,必能得到法益。但在這當中,卻衍生出一個問題:有些人雖然覺得佛法很好,但只是在研究佛學,而不是學佛。就像有些學者講經說法頭頭是道,但平日作爲卻背道而馳,如此一來,縱使經論講得再好也無法得到解脫;倘若觀念偏差了,拿佛法來圖利,即所謂“販賣如來”,更造了惡業。了解這個道理後,知道佛法要落實在修行中,而不是挂在嘴巴上。
南朝梁武帝時,有位雲光法師在南京設壇講經,感得天人散花,花落地後變成石頭,于是此處即被稱做“雨花臺”。照理來說,說法能感得天人散花,必定很有修行,但雲光法師只是在法上通達,有緣起性空的知見,卻沒有實證。以爲功夫到家、嗜吃牛肉的他,竟邊吃牛肉邊講緣起性空,不知解行並重,結果死時業障現前,作不了主,隨業流轉成了一條牛,後來幸遇志公和尚開示才得解脫。
由此可知,修行要對自己負責,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真知道就一定做得到,既知緣起性空就不要吃牛肉,那才是真正的空,如果還執著要去吃,那就不是空了。一念之差斷送法身慧命,于六道中枉受輪回之苦,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學道之人應深自警惕!
如何知行合一呢?可以透過<達磨二入四行觀>的修持,從理入或行入來努力。所謂理入者,即是要藉教悟宗,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直指本具的清淨心,也就是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這是一個絕對的“知”;倘若難以契悟,亦可從行入,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及稱法行,藉由這些方便加功用行,時節因緣到了,自然也能契悟。所以理入、行入看似不同,實際上卻是殊途同歸,兼顧二者自然就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陽明在龍場驿開悟時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用,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曰格物。”契悟到這念良知,修行就找到一個入處,但不是就此停下,而是要悟後起修,就像古德所說:“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所謂照空、照假、照中,無非是要去除心中的妄想與執著,因爲沒有妄想執著的這念心就是本具的菩提心,就是我們的真生命!所以既然“知”就一定能“行”,“知”並不妨礙“行”,“行”到最高的境界亦不離開這念“知”,是以知行合一,這一生修行才不會走遠路,更不會走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