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報本反始,不忘其初

  報本反始,不忘其初

  文/見谌法師

  人類自有知有覺以來,將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作連結,便産生了一種親合感,這種親合感進而産生了互爲影響而交織錯綜的社會網絡與外在環境。就佛法來說,即是人事物循著外在的因緣條件,而産生不同的結果,這些因緣條件便形成森羅萬象的世界。

  而人類自有曆史以來,沒有哪一個民族不對自身的源頭做根本性的探索。佛法說覺知覺照,如果我們對因果法則沒有正確的認知,我們將迷惑于人事物中多如塵沙的變化,也無從了解我們自身的根本源頭。中國有句俗諺說:“呷果子,拜樹頭。”木本水源孕育出人類的生命,也體現含藏生命的靈明覺性。人類因爲有靈明覺照之心,所以能知自身從何而來,面對曆史的長流,飲水思源: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沒有他人,自己也不能成就;沒有衆生,就沒有菩薩。在這樣的認知下,沒有人不當知恩、感恩、報恩。《禮記》說:“報本反始,不忘其初。”恩即是“因”、“心”二字所成,“因”的引申義有“原、初”的意思。所以應時時懷著原初的因心,感知自身以外所加于自己的恩德,盡形壽,何能回報?

  報恩有事有理,儒家提出了“孝”與“仁”,是站在建立社會倫理與和諧上來說,所以有親疏的秩序。報恩首孝道,事父母盡其孝,爾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朋友、夫婦,維系倫理社會的綱常;擴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事上說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兄弟有愛、朋友有義、夫婦有順,其背後是理上“仁”的概念。“仁”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即是由內心創造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系,“仁者愛人”、“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泛愛衆而親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有良善之因,便有良善之果。就宋明學家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來說,儒家已經意識到人爲萬物之一體,只是親疏有別,這也可說是慈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佛法說,萬事萬物不出因果法則的道理,必須知因識果。所以世尊累劫修,爲報恩德,“知恩報恩是菩薩行,不斷佛種故。”以心無惡念,常起慈憫,爲孝養父母,知恩、感恩、報恩,所以佛經中首言報父母恩。慈母十月懷胎,推幹就濕,乳哺長養,除大小便利,畜生尚知反哺跪乳,何況于人?故知,報父母恩德,通于一切靈明覺性衆生。

  經中說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爲報恩果,“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鹹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能報恩名之爲果。”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是通往淨土的先決條件。勤耕恩田,長養福德,增長智慧,更是邁向菩提涅槃的不二法門。而菩薩起慈悲之行,常念如來知恩、報恩,爲令衆生趣向菩提,悲愛衆生如己,思惟八法,知恩報恩,恒起大悲,不舍有情。所以知一切衆生是我父,一切衆生是我母,佛法以自我爲基點,于此起大悲心,上報四重深恩,下濟叁途極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依止佛陀,出家修行,常念如來知恩、報恩,十方如來常爲衆生作救護歸依,如母憶子,雖示現涅槃,且爲衆生作無上福田,令一切衆生長養善根,具足成就一切功德。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期令衆生俱得堅固,悟入一乘,是法身慧命之從來,我們生不值佛世,去佛已遠,今逢大善知識,猶當知恩、感恩、報恩,傳佛心燈,續佛慧命,《大方等大集經》中說,菩薩複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報恩:“一者見惡衆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二者見苦衆生目不暫舍,起悲因緣故。叁者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四者見怨家衆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緣故。”常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不惟自利,也能利他,精進行道,報佛恩德,是爲大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