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心的覺照模式
文/見谌法師
東漢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鄭玄,年少時跟從老師馬融學習。馬融講學有一習慣,會請歌舞伎樂于堂後表演,以助講興。當同學不時因樂音動聽而向後張望時,唯獨鄭玄一心專注,馬融如是看了這位弟子十年,知道他將來必定有所成就。
叁國時代有兩位讀書人──華歆與管甯。有一次管甯和華歆在園子裏墾地種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但是管甯仍繼續工作,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有差別,華歆卻拿起金子看了看,才又扔掉。一天,他們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窗外有乘坐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甯照舊讀書,華歆則丟下書,跑出去觀看,結果管甯決定割席與之絕交。這兩則故事都表現出主人翁的特性,能夠作主,不爲外境所動搖,專心致志地學習。
不系于物,任心自在,自古哲人所稱,其境界超脫凡俗,不役于物。儒家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詩句在曆史上不可勝數。能夠專一,不被外境所牽誘,即名“作主”;然而作主乃是相對于客塵來說,如果沒有“客”的存在,即不存在“主”的問題。經雲:“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以理來說,生、住、異、滅本是無常的本質,只因凡夫垢重,不能了知生即有滅、得而必失、成歸于壞的道理,所以五蘊得機而蠢動,根塵住境以相接,這念心終而失去了“作主”的能力。所以,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無常變遷中,免于爲苦所逼迫的解脫方法。
要能作主,首先要先舍“我執”。此我是“假我”所成,能舍假我之執,則少欲無爲,無欲則剛,萦于心者則淡。次要起覺照,大凡心爲外物所遷,喪其主宰,根塵作用而生愛取有,始終流轉于生死當中。老子亦雲:“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聲令人耳聾,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儒家也說:“去人欲,存天理。”所以要能作主,就是要隨時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進而覺悟生死變異的道理。第叁,要忍與定,儒家雲:“能忍自安。”、“定、靜、安、慮、得”,菩薩修習六度萬行,講求忍辱與禅定。能忍,知苦忍苦,才能了苦;能定,知幻無常,因定生慧,如中流砥柱,水流任急而心常靜,自然不爲八風利衰毀譽所動。
《六度集經》中記載,佛于往劫爲凡夫時,年十六,志性開達,博學貫通,體悟佛經最真,無爲最安。當知父母爲其娶妻,怅然而言:“妖禍之盛莫大于色,若妖蠱臻,道德喪矣。吾不遁邁,將爲狼吞乎!”故而舍家離去。後遇鬼叁番四次化成女色,不斷誘惑,皆能覺性提起,逃離惡境。一天,他于夜間獨行,遙見一座大屋,不敢經過而避走草間,仍爲守門者發現。屋主呼喚入內歇坐,結果一看,主人竟是先前所遇之婦,婦人說:“前幾次我都發誓要成爲你的妻子,但是你卻都離我而去。”他當即自覺罪殃深重,欲根難拔,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之理,以滅叁界諸穢,當下鬼妻頓消。
公案中妙顔美婦的鬼影,正如同我們心中的貪瞋癡及無明煩惱,不斷幻化成不同的境界來誘惑我們,我們若能舍妄歸真,作主的智慧心便會現前。所以,以智慧心覺照,舍惡而向善,進而了知萬法空相,無取無著,不住于境,風來自來,風去自去,正是“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劫還堅勁
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板橋竹石詩)
竹子的精神正如我們能作主的心一樣,挺立于世俗毀譽、名利、寵辱、得失的順逆之境,以天真清和之氣,以明達忍辱之志,心之所存,主之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