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學多聞菩薩行

  廣學多聞菩薩行

  文/見廓法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當中,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因衆生根器不一,故方便須有多門,衆生煩惱如塵沙般,故度化之方便也如塵沙般多。所以欲行菩薩道之人,必須廣學多聞來廣度有情。

  過去釋迦牟尼佛時代,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衆弟子總是跟隨佛陀四處遊化,爲的就是要廣學多聞,累積度衆資糧。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初初出家修行時,過著岩洞苦修的生活,一日因有人請法,不知如何回答,慚愧不已,遂發心至融鏡老法師處學教,乃至于到各地參學,廣學多聞。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祖師大德莫不致力于廣學多聞,以期圓滿菩薩廣度衆生之悲願。

  既然廣學多聞爲菩薩行所不可或缺,要如何成就?首要條件是“心量要廣大”,有些人覺得要學習的東西那麼多,學習過程又很辛苦,便容易得少爲足:“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就好了。”不想要精益求精;更次等者,或許遇到一些挫折,就退失菩薩心了。故《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第八覺知雲:“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所以要經常觀衆生苦,涵養大悲心、菩提心,如此就能忍受學習無量法門過程中的種種辛苦,此即“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心量自然會慢慢展開。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分別取舍,偏好某些法門,或不想學某些法門,此時可以思惟:“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若少學了某種法門,將來遇到能因此得度者,便只能眼睜睜錯失良機。

  有了正確的動機、知見,接下來要學習的要項有哪些?所謂“菩薩向五明處學”,五明指的是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內明即是契悟心性之學,聲明爲語言之學,醫方明即醫病之學,工巧明即機械之學,因明即邏輯之學。內明是修行人的根本,余四外明乃度衆的方便,二者皆爲行菩薩道所必須。

  同樣是學習,花同樣的時間到底有沒有成果呢?此時方法就很重要了。經雲:“無聞慧如覆器不能受水,無思慧如漏器雖受而失,無修慧如穢器不堪飲用。叁慧備者,既仰且完而複清淨。”想要學識淵博,若不多方學習,就像一個沒有打開蓋子的容器,什麼都裝不進去。若學了以後不去思惟、複習,很容易就會忘記,就像底部破了洞的容器,雖受水而漏失。即使有思惟、複習,然而理是理、事是事,理沒有落實到事上,滿口慈悲喜舍,心中卻充滿貪瞋癡,縱使說得叁藏十二部經,還是像一個穢垢不堪的容器,雖受水不失,仍穢不可飲。因此,若能以聞、思、修叁慧來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有了正確的目標、有效的方法,然而法門如塵沙般無量無邊,何時才能學得完呢?曾有一佛學院學僧苦惱地問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師父,要學的東西似乎永遠都學不完,怎麼辦?” 導師回答:“學而無學就學完了,功德圓滿!”接著又說:“永遠的學習,這是基于慈悲心,學習就是專注、精進、福報。除了知道學習,還要知道無學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並不是什麼事都不用做了,還是繼續弘揚佛法、普度衆生。雖然衆生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菩薩還是“盡未來際、永無止境”地發心,所以問題不在于要學多久,而是要知道學而無學、銷歸自性的道理。若能即做即了,心無挂礙,自然就沒有學多久的問題了。

  寶志公禅師雲:“假使心通無量時,曆劫何曾異今日。”菩薩四攝度衆,需無量無邊的法門,學習這些法門,可以很苦,也可以樂在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苦、樂差別只在一念之間,救人者總是比被救者幸福;諸佛菩薩遊戲人間,隨方度化的心境,或許也是樂在其中吧!如<十牛圖頌>所雲:“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 继续阅读 ▪ 出坡有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