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悲心方便開,衆生佛心究竟入

  菩薩悲心方便開,衆生佛心究竟入

  文/見廓法師   

  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目標卻只有一個,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就是萬法實相,當下這念覺性不起妄想執著即是。《信心銘》亦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所以修行其實很單純,只要肯直下承擔這念覺性,站得住、站得長便是。

  既然修行很單純,佛陀爲何還要廣開法門?因爲衆生對于自己當下這念覺性信心不夠,總認爲:“應該不只這樣吧?”所以還是東求西找,無法直下承擔、安住本心。故佛慈悲,應衆生所好,巧設種種方便,令衆生心有所依,待因緣成熟,再爲其宣說大法,令入究竟佛心。雖名爲方便,然如天臺宗所說:“半有成滿之功”,沒有方便(半),衆生也難以達到究竟(滿),所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善開方便門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曾有一人弑父後,非常後悔,覺得自己犯了重罪,未來沒有希望,于是想以自殺來逃避。菩薩爲了度化他,故意到附近哭哭啼啼,這個人覺得很奇怪,就上前詢問:“你爲什麼哭得這麼傷心?”菩薩說:“我殺了自己的父母,覺得很後悔。”那人想:“我只殺了父親,他連母親都殺,比我還糟!”菩薩接著說:“世尊正在那邊說法,我們去跟世尊忏悔,忏悔以後就能回複清淨。”那人心想:“他犯的罪比我還重,忏悔都能得清淨,那我一定也還有希望!”于是就跟著前去向世尊忏悔。其實這就是菩薩的一種善巧方便,所謂“和光同塵”,基于大慈悲心,包容衆生的過失、習氣,以同事攝的方便來攝受衆生,令其接受教化。

  然而,古德也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多下流。”慈悲若缺乏智慧,不但不能生善,反而還可能會養惡。如過去有一位呂相公,辭官後回到故鄉,一天,遭到一個醉酒的鄉人辱罵,但呂相公心量廣大,並沒有跟他計較。過了一年,那位醉漢犯了重罪被判死刑,呂相公知後即後悔地說:“如果當時我稍微跟他計較一下,把他交給官府的話,可以小懲而大戒。可是我卻只想到自己要宅心仁厚,沒想到卻讓他養成惡習,以致今日被判死刑。”由此可知,慈悲還要有智慧,才能真正達到行善的效果。

  開方便也是一樣,必須善開,否則非但不能利他,還會自害害人。過去,有一位勇施比丘至一戶人家托缽,施主的女兒見其心生愛染而食不下咽,母親問出緣由後,只好設法滿足女兒的願望。後來勇施比丘再次登門托缽,見此女身體贏弱,問其何故?她的母親回答:“我女兒喜歡聽聞佛法,但因受我阻止,所以就生病了。”勇施比丘說:“你不應障人聽法。”其母一聽,即言:“如果您能經常莅臨寒舍爲我女講經說法,我就不再阻擋。”勇施比丘于是答應。之後,其母即令女兒莊嚴其身,塗香妝扮種種矯飾,勇施比丘因往至其家日久生情,便忘失正念,遂破淫戒。

  如同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所指導的修行大綱:“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所以善開方便的前提需先安住大乘心,有了這個根本後,再從自性當中流露出大慈悲心,善開種種方便來攝化衆生,令入佛智。因此行菩薩道,必須向五明處學,除了內明(此屬出世法)外,還要廣學一切知識技能──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以上四者屬世間法)。

  曾經有一位佛學院的學僧苦惱地問 導師:“師父,要學的東西似乎永遠都學不完,怎麼辦?” 導師回答:“學而無學就學完了,功德圓滿!”接著又說:“永遠的學習,這是基于慈悲心,學習就是專注、精進、福報。除了知道學習,還要知道無學的道理。”

  無學,就是要時時回歸原點--安住當前這念覺性,不因廣學多聞而起驕慢心、貪著心,忘失正念。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卻能“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這就是大慈悲心的展現,不忍衆生苦,不舍一衆生。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還要如《金剛經》所說,度而無度,沒有一衆生可度,始終不離當前一念覺性,始終是清淨心。照著這樣的方向來修行,便是一條最光明的菩提大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