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病因,從生活中做起
文/見梁法師
《無常經》雲:“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衆生作無利。”可見這老、病、死是衆生煩惱的根源,而“病”正是這叁者之一。
我們從小到大很少有人能完全不生病,無論是感冒這種小病,或是得進開刀房動手術的重病,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幸免。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之所以會有病,無非是受到先天的基因異常,或者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所造成,正因如此,所以醫生和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每一種病症的醫藥,使病患能得到治愈或改善。隨著科技愈來愈發達,醫學技術日益進步,許多以前無法完成的醫學手術,現在都能完成了,但再怎麼研究新的醫藥來治療病症,總還是有新病不斷地出現,而且愈來愈難治愈,如癌症、愛滋病等,至今還是無法找到完全治愈的方法。這是爲什麼呢?
佛法雲:“病從業生,業從心生。”心有了貪、瞋、癡,就會造惡業。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所以治心才是根本。曆史上記載,扁鵲叁兄弟皆爲醫生,扁鵲能醫治許多重症,聲名遠播。有一天,皇上將他找入宮中,欲聘他爲國醫,皇上問他爲何醫術如此高明時,他說:“啓奏皇上,您有所不知,我家有叁個兄弟,排行老叁的我其實是醫術最差者。我二哥能在病人的病症仍輕時,就及時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您說他的醫術是不是比我還高明呢?而我大哥的醫術又比我二哥還要厲害,他能從生活作息中發現一個人引發病症的惡習,並告知改進的方法,使其在還沒成病之前就預防,但他這樣的醫術卻只有我們家人知道,所以大家都以爲我的醫術是最好的,但事實上大哥的醫術才最高明。”無論醫療、醫藥技術再怎麼發達,也都是在生了病之後才給予治療,就如同公案中的扁鵲和其二哥一樣。而佛陀所傳的心法,是要我們由心開始改變,改正生活的習慣及態度,就如同扁鵲的大哥,惡習改掉了,自然就不會生病。
現代人肥胖者愈來愈多,多半都是愛吃美食、愛吃點心,慢慢累積起來,俗話說“病從口入”,就是這個道理。飲食不知節製,暴飲暴食,必定會産生後遺症,而這個後遺症就是肥胖,現在有許多文明病都發生在肥胖者的身上。而佛法就是從控製我們貪吃的心念做起,經雲:“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能減少貪吃的心,必定能抑製疾病的發生。
飲食是如此,而我們的爲人處世、待人接物亦是如此,有了貪、瞋、癡,就會造惡業,造了惡業必會産生惡果,惡果成熟就一定會受報,而病就是一種業報的呈現。所以我們若能在這當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就算生了病,也能從病症當中推衍出造成此病的惡習,從改正習氣來著手,久而久之就能“以病苦爲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