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多學廣

  聞多學廣

  文/見荀法師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訊息的傳遞與取得非常迅速、容易,在學習領域上,也愈來愈專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很容易因此局限在某個領域,以致産生其他困擾與窘境。如何改善與解決呢?或許“多方的聽聞與廣泛的學習”將會是不錯的選擇與解決方案。

  何謂“廣學多聞”?“廣”者,即擴大、增加,衆多之意;“學”者,乃研習、學習之意;“多”者,指豐富;“聞”者,就是知識,聽到的意思。“廣學”者,即學問廣博,廣泛地學習;“多聞”,乃見識豐富而受持之謂。“廣學多聞”者,指擴大學習,使知識豐富、廣博,並以此而受持之意。

  爲何要“廣學多聞”?不外乎爲豐富學識涵養,知古鑒今,見賢思齊,乃至于破塵沙惑,進而有足夠的知識見聞,因材施教、觀機逗教,令學人獲得更大的利益。此外,由于時代的驅使,基于學習、工作環境的需要,不得不逼迫自己廣泛學習,或者習好本業,若心有余力,即可提升自己的見識、學養,不僅增廣見聞,亦可令人生更加豐富、踏實。

  如何“廣學多聞”?首先要“端正知見”,所謂“心正而行正”,以正確的觀念來精進,方爲“正精進”、“真精進”,才能愈走愈光明。反之,則爲“邪精進”,假使知見不對,不走還好,愈走反而離正軌愈遠,愈走就愈黑暗。

  再者,幫助他人精進用功,也可以成就此一功德。過去,阿難尊者前世爲一賢者,一日,見一沙彌在路旁悲愁啼哭,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告訴賢者:“因托缽行化耗費時間,以致背經時間有限,進度總是落後。今日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今日又無法完成師父所規定的功課,回去必定會被師父呵責,不禁落下淚來。”賢者知道後,即表明願意供養每日齋飯,護持其精進用功。當年的沙彌即是後世成就佛果的世尊,賢者即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第叁,博覽群書,即是學習前人所累積的智慧結晶,如此方能在短時間內,增加自己的學識涵養。四者,見多識廣,遊覽名勝古刹,增廣視野,向當地人詢問緣由、典故,亦可達之。五者,不恥下問,如孔子向師襄學琴、老聃問道、師項橐等。因此,“廣學多聞”的方法有很多,應自擇善而爲之。

  若能廣學多聞,對于各個領域均能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了解,那麼行菩薩道時,方能契機而語,順而引入佛法堂奧,知之、行之、修之、證之。《增一阿含經》雲:“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曠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維摩經.菩薩品》亦雲:“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由此可知,佛法不但要廣學、要多聞,而且還要身體力行,方能得到真實受益,才不會遇境而“道力全無”。又《圓覺經》雲:“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因此,廣學經教乃爲“藉教悟宗”,否則將成了數如來珍寶的“自擾漢”,“入海算沙,終無所益”。

  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的目的,就是在增廣見聞,破除塵沙惑,還要幫助他人廣學多聞,令其能依“文字般若”而行“觀照般若”,最後與“實相般若”相應。因此,“聞多學廣”意在增加知識庫的深廣,如醫生要知病理與療法,方能令自己具有“妙手回春”之高明醫術,令大衆“藥到病除”,此乃真正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