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信歸自性

  自信歸自性

  文/見荀法師   

  曾有一位居士分享:“公司裏有一位同事,每當上司交辦其工作時,他即抱持著自己一定做不好的想法,最後結果必定如其所料。”由于他一開始就對交辦的工作沒有“信心”,停留在“一定做不好”的想法上,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辦法突破,沒有盡心盡力,當然會如其所預期的結果。由此可知,“信心”乃是成就萬事萬物的根本關鍵。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即是告訴行者對于佛法的道理要建立正知正見,由此産生“正信”;依此“信心”來“體解”佛法,“躬行”佛法,“親證”佛法,如此必能産生無量無邊的功德與福報。世人亦雲:“風雨生信心。”只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論外在的境界風有多強、多大,無明雨勢有多猛、多烈,終會雨過天晴、風平浪靜。綜而言之,“信心”是一切事物成就的礎石要素,能令人提升與突破困境。

  既知“信心”的重要,進一步還要知曉其養成方法。就世俗而言,即是從事物的成就中來累積“自信心”與“他信心”。例如從小到大,只要順利完成事情,就會受到贊許,無形當中即能建立信心。就儒家的觀點來說,則是以“信用”爲出發,不論對人、對事、對物均能“誠信”待之,自然而然就能從中生起無比的“信心”。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就更加深入圓融。首先,要先確立佛法的正知與正信,進而依法力行、體證,最後必能産生堅定的信心。如佛所言:“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佛是真語者、實語者,若能依著道理如實知、如實信、如實行,即所謂“念起即覺”,時刻保持清楚明白的心,日久功深,即能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任誰也無法變易。

  佛典中有一則“蛇頭與蛇尾”的公案,描述一條蛇,平時都是由蛇頭引領方向。一天,蛇尾信心滿滿地認爲自己也可擔當此任,便央求走在前面。雖然蛇頭知道由蛇尾來引領的危險性,但熬不過蛇尾的堅持,只好妥協。由于蛇尾沒有眼睛,不知前方有何險惡,所以任意行走,最後一不留神,便將蛇頭帶入火坑,焚身而亡。又如淝水之戰,前秦苻堅自恃有百萬騎兵,兵力強大,絕對勝利在望,沒想到東晉在謝玄的統領下,以謀致勝、以寡擊衆,最後不僅秦兵敗退,連苻堅都爲流矢所中,幾乎喪命。這兩則公案都是告訴我們,自以爲是的過度自信,容易産生慢心,會把自己與大衆帶入苦難跟困境之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缺乏信心又容易導致“自卑”,難以産生動力來面對境界。因此,過度的“信心”與缺乏“信心”均難以成事,唯有中道而行,方能全面地掌握與了解。

  佛言:“佛法如大海,爲信乃能入。”雖然信心非常重要,但信心又源自于“自性”;雖然自性能顯現種種假有與作用,以完成種種事物和功德,但若執虛爲實,仍是有生有滅的有爲法,所以我們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才是究竟圓滿之道。

✿ 继续阅读 ▪ 聞多學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