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菩薩的本懷
文/見劍法師
“學”者,學習也。鳥獸爲生存而學習,是故能飛;世人爲生活而學習,是故溫飽;智者爲生命而學習,是故成聖賢。是以,學習能讓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延續與提升。是故,“學”者,亦覺也。
《八大人覺經》雲:“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爲利樂有情,菩薩行者亦精進于學習。
“五明處”即是菩薩學習的方向,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五明處包含:內明,理上明見心性、事上才德兼修;聲明:多國語言;因明:邏輯思辯;工巧明:科技運用;醫方明:醫藥衛生。除了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典外,菩薩還要通達世間種種道德學問,以圓滿成佛的“大智資糧”。《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祇洹寺中有四韋陀院,外道以爲宗極。又有書院,大千界內所有不同文書並集其中,佛俱許讀之,爲伏外道,而不許依其見也。”古德高僧,能攝伏各種不同背景的衆生,就是因爲“博學”的緣故。
《中庸》亦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的過程,持之以恒,將所學循序漸進地提升,從“會”到“熟”,再由“熟”生“巧”,最後練“熟”成“精”,如此才能學以致用,不會因博學而走馬看花,落入“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的結果。
古諺雲:“學海無涯勤是岸”,勤學即是菩薩學習恒沙法門而皆有所成的秘訣。因此,菩薩的學習就貴在“博”與“勤”。若博而不勤,只是空有理想;若勤而不博,則佛法難弘。唐朝玄奘大師正是廣學多聞、成就辯才的最佳典範。大師有感于國內經本不完整、各家說法不一,乃決心遠赴當時全世界佛學最高的學府──印度那爛陀寺博學經論,以釋衆疑。在孤身西行的途中,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後無水草,險難接踵而來,甚至時有危及性命的境界襲擊。然而大師爲法忘軀,堅定願心:“若不至天竺,絕不東邁一步,甯可西行而死,不能東歸而生。”終究以其卓絕奮勇的毅力,安然抵達印度。在橫跨百余個國家,留學十四年後,遍習大小乘經、律、論叁藏,更于十八國國王聚集的曲女城辯論大會中,感動僧俗二衆叁千人次、婆羅門外道二千余人,使大衆回小向大、棄邪歸正,其智慧與辯才一時轟動全印度。十七年後,大師更以一顆慈悲心,婉拒諸多大德及國王的慰留,攜帶諸多經論回到中國,一生從事翻譯經論的利生志業,譯出《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共七十五部一叁叁五卷,使佛法廣傳東土,也讓更多人得以飽嘗法味。
宋儒張載曾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是儒生讀書的崇高目的,亦是菩薩行者“廣學多聞”的本懷。透過學習,搭起通往世界的橋梁,讓佛法深植于全人類的心中,落地生根,此乃現代僧衆的使命與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