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化逆境,成聖成賢

  轉化逆境,成聖成賢

  文/見煙法師   

  俗雲:“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佛經上說得更爲透徹:“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不論世間或出世間,不如意的逼迫似乎是種必然。

  有人看到這樣的境界,悲觀不已,什麼也不做,有人自有一套生存方法,用欲望的滿足,在這苦中作樂;有人天真地想出一個脫離逆境的方法,卻又陷入另一種苦中;有人從這境界中,了悟推己及人之道,發起大慈悲心,淬煉智慧,冀與衆生共臻淨域之邦。不一而足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命運。

  逆境雖不可避免,但我們卻可以選擇面對逆境的態度,也正因爲如此,而有了凡聖之別。《論語》中,孔子贊歎顔淵:“居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亦雲:“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或者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在元朝大都地牢中拘禁了一段時間,押赴刑場前,寫出了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以明心志。從這些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逆境可以不是逆境,而是鍛煉心志的增上緣。

  面對逆境時,如何觀照呢?首先,應思惟境界的無常,不論是人爲或環境所産生的境界,皆是因緣和合所現,將不久住;既是無常,都是苦。尤其遇到冤親債主時,應當思惟其無始劫來,在生死輪回中頭出頭沒,生受風刀割身之痛,繼受欲望驅使之苦,至死來臨,還要飽嘗如生龜脫殼般之四大分離,應當慈悲視之。複次,應觀境界無自性,了知如幻如化、如泡如影,自然能安忍于心,也就不會對逆境起逃避或瞋恨之心。這樣的思惟能轉心境,進而提高逆境商數,甚至發起大願心、行菩薩道。亦如佛經記載,佛陀爲忍辱仙人時,爲歌利王割截身體,即是以智慧觀照之力,安忍于逆境當中;即使受到如此大的折磨,還發願來世成佛要第一個度化此人。若沒有歌利王惡行下所造就之逆境,也就無法成就修行上之忍辱波羅蜜。

  身爲修行人,除了要立志上求下化外,遇到順、逆種種境界時,都要以智慧來轉化,才能成爲修道之增上緣。古德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要轉化這種習慣,當然不是一蹴可幾,而是要不斷地回互用功;一旦成爲習慣,處于任何境界都能自在無礙,如此才能真正圓滿佛果。

✿ 继续阅读 ▪ 從長遠心看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