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文/見鍍法師   

  知者,知曉也;道者,途徑也。知道,就是了解做事的方法與途徑。然而,知道方法與途徑,若不能落實于行,猶如終日說食而不能飽,成爲紙上談兵。換言之,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化理想爲行動,才能使美夢成真。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向來爲中外大思想家所重視。例如,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一書中便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進一步指出:“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知行合一的另一個說法就是解行並重。在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外,在其兩側還可以看到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及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兩位尊者分別代表的就是對佛法的解與行。殿堂中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就是告訴行者,佛法不光是靠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生活、行爲上。

  解行並重對于修行人尤爲重要。若是偏于解而忽略了行,就會流于狂慧無歸;若偏于行而無解,就會茫然不知方向,終究是白作工。《楞嚴經》雲:“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向鳥窠道林禅師請法。禅師告訴他:“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回答:“這麼簡單的道理,連叁歲孩兒都知道。”禅師說:“叁歲小孩雖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這說明了修行者最容易犯的大忌,就是“說在空中,行在有中”。如果真正的知道,就要能解行並重。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便提示我們:“做不到就不是真知。真正知道的話,自然而然做得到。”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實知行合一?又要如何才能真正地知呢?關鍵點就在于聞、思、修。除了知道之外,還要進一步去思惟。藉由思惟,方能使所知道的理生根,更由此而産生信心。如此一來,在落實于行時,自然不生疑惑,也就能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若是不經思惟,遇到困難便易退轉。

  《四十二章經》中有一則公案:有一次佛問弟子:“生命有多長?”一位弟子回答:“在數日之間。”佛陀說:“你並不知道。”又問另一位弟子相同問題,這位弟子回答:“在飯食之間。”佛陀說:“你也未了解。”又再問一位弟子相同的問題,這位弟子回答:“在呼吸間。”此時,佛陀表示:“你知道了。”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發覺,同樣是對生命的體悟,由于每個人對法的思惟程度不同,因此答案就不同,所影響的知見觀念也就不同,修行結果自然也就各有差異。

  總而言之,任何事情的成功,除了知道方法、了解道理,還要進一步去思惟其中的義理,使知見能確立無誤,然後付諸于實行。也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築夢踏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