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除小心眼,開闊心胸

  破除小心眼,開闊心胸

  文/見鍍法師

  自古以來能名留青史、受後人景仰,都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這說明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法界就有多大;發心有多大,未來的果報也就有多大。

  古人言:“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叁寸之鼻,叁寸之鼻不如一寸之眼,一寸之眼不如一點真心。”一個人如果氣量恢宏,他的面相也就器宇軒昂;相同地,如果心量狹小,處處與人計較,悭吝不舍,如同鼠肚雞腸,不知忍讓是福,不但現世人緣不好,常感孤獨,死後也會落入餓鬼道,來世更會招感貧窮、不如意之果報。

  造成小心眼的主要原因是知見不正確,認爲不斷積聚財寶,不行布施,方能大富大貴;或者在傳道、授業時要留一手,才不會讓學生、徒弟超越自己;乃至于對他人的功成名就心生嫉妒,或見他人悭吝,財富卻不斷積累,自己力行布施,卻沒有因此富貴而心生退悔。如此謬誤的知見,不但使自己此生受苦,來世還是會悭吝不舍,恒處叁惡道中。

  目連尊者的母親因生平悭吝,死後墮于餓鬼道受苦,因而報身腹大咽細,無法進食。既已因悭吝而有此苦果,則應悔悟才是,但當目連尊者以神通力盛飯奉養時,她仍以左手遮掩飯食,再以右手抟飯食用,深怕別人會來搶食,正因爲悭吝之心未除,所以食物馬上化成火炭。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中明白告訴我們:“人于世間得財産,悭貪不肯布施,不愛視諸家貧窮者,不給與之,不供事沙門明經道士,不丐不與乞兒,若病人食飲不敢自飽,衣被不敢自完,從是得五惡。何等五?一者自欺身,亦爲人所不敬;二者人皆呼守錢奴;叁者恒荷慚愧;四者墮餓鬼,勤苦不可言,或千歲百歲,不能得水飲,遙望見江湖若溪谷水,走往欲飲之,水便化作銷銅若膿血不可飲,如是勤苦不可縷說;五者從餓鬼中來出,生爲人當貧窮凍餓,從人乞丐,脊骨相支柱,乞丐不能得,人當唾罵之。今見有貧窮乞人,皆從故世宿命悭貪,不肯布施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悭貪。”

  會産生小心眼的根源,則是對于心性不了解,妄認自心在色身方寸之間,而不知心量之廣大,不但能含容無量無邊十方虛空,無量無數恒沙世界,我之心量也能一一周遍。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正由于一般人不了解心性之理,又無法直接契入,所以諸佛菩薩慈悲開設六度萬行,使我們逐步舍除悭貪之心。六度之首的布施,正是針對悭貪而設。持戒可防止貪吝,忍辱可防受譏毀而退失布施之心,精進能常行布施不懈,禅定可恒持布施之心而不動,般若則是有智慧地明辨布施與悭吝之因果。

  勤忏悔,多發願,多隨喜贊歎,則是另一個破除因我執而衍生小心眼的法門。因爲我們不知退讓,處處與人爭強鬥勝,不知贊歎他人,反而心生妒忌,于是活在世界上障礙重重,做人做事也都處處碰壁。所以,要先忏除業障,並且發願成就他人、贊歎他人,遇到事情時不要只想到自己,還要處處體諒別人,逐步使心量開闊。

  除了事上的努力,也要從理上去體悟。了知萬物同爲一體,其中並無人我是非、有無等相待,一切都是一真法界、圓融無礙。因爲一念之迷,而使原本一體的法界,有了相對待,産生人我執著,心量就由周遍沙界而成雞腸小肚,于六道中升沈不已。若能識破此點,便能返本會源,如同六祖惠能大師所雲:“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

  總而言之,心量廣大之人不但衆人樂于親近,生活也會自在。如果不能擴展自己的胸襟,則俗谛不圓融。若是心量能含具四方,廣大普遍,爲人處事一定能做得更美好,成聖成賢亦指日可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