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病爲師

  以病爲師

  文/見鍍法師   

  沒有人喜歡生病,可是沒有人一生當中不生病。盡管色身沒有病,心理也未必健康,而且心病遠比色身的病更加嚴重、更加難治。色身的病又與心理上的病有諸多連結,杯弓蛇影的公案即是一明證。

  病又可以分成事上的病及理上的病。事上的病一般是指色身的病及心理的病。身病主要是構成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不調,衆病交攻所致。如果地大不調,就會舉身沈重;水大不調,會舉身胖腫;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風大不調,則舉身倔強。心病則因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所致。《大智度論》指出:“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

  理上的病則是指我們無法契入佛知見,證得究竟菩提涅槃之樂,而産生法執、我執,這種種執著即是一種病。盡管證得阿羅漢及菩薩果位的聖者已不受生死之苦,但如果站在佛的角度,執著我空及法空亦是一種病。

  不論是事上的病,還是理上的病,都是一種病苦。事上的病可以透過吃藥、調身調心,乃至拜忏等種種方便而得除愈;理上的病則要透過頓悟與漸修兩種法門,來調伏心中種種煩惱病。換句話說,除了世間上的一般藥物可以療病,更重要的則是要吃法藥,方得究竟解脫。

  佛陀在《佛說醫喻經》中告訴我們,如來出現世間宣說四種無上法藥:“何等爲四?謂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如是四谛,佛如實知,爲衆生說,而令斷除生法。苦本生法斷故,而老病死憂悲苦惱,諸苦永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爲是利故,宣說如是無上法藥,令諸衆生得離諸苦。”

  所謂“以病爲師”,身爲修行人,面對種種病苦,也要有正確的態度,應藉由觀自身及衆生之病苦,發起菩提心。一方面對于自己色身的病,要知道病從何而生,是生理或心理的病?亦或業障之病?然後積極尋求對治的方法,或是吃藥、尋求心理谘商,乃至勤加禮佛、求哀忏悔等等對治法門。更要藉由修習四念處觀,觀身受是苦,思惟此一虛妄色身如何不得自在,而求厭離。

  如《維摩诘經》中所雲:“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如果能觀病性空,則病不能惱。

  另一方面,還要更進一步思惟,現在我雖然生病受苦,值得慶幸的是今天自己還能值遇佛法,能有智慧作如是正念思惟,終有出離生死輪回苦的一天。而無量衆生正受無量苦,彼等若無正知正見、未能聽聞正法,要待何時方得解脫?由是生起大悲心,“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誓作無上法王,療治一切衆生之病。

  諸佛菩薩皆是由觀衆生苦而生起大悲心,而有種種方便示現,使衆生知因識果,遠離諸煩惱病苦。例如,釋迦如來示現頭痛、背痛等病苦,乃至維摩诘居士藉由病苦而使佛陀遣文殊師利菩薩問疾,都是佛菩薩以病行,藉機教化衆生。

  實際上,“以病爲師”最重要的是藉由觀自身與他人的病苦,了解到因果的道理,而尋求積極對治的方法。例如,今日多病苦,就要知道是因過去生、乃至現世殺生過多所致,所以除了要受持不殺戒,還要多求忏悔。

  此外,佛陀也告訴我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可藉由看顧他人的病苦,與其結下善緣,以此更了達衆生之苦。過去悟達國師若非看顧迦諾迦尊者所示現的病苦,也不會有後來能療治人面瘡的因緣,更不會因此而深信宿世所結冤業,是衆生病苦根源之一。

  布施湯藥與病患,亦是免除病苦的方法。薄拘羅尊者于過去毗婆屍佛時爲一長者,因受持叁皈依及不殺戒,並供養佛陀,爾後九十一劫常得無病福佑。待至鞞婆屍佛時,他以一呵黎勒藥供養諸比丘,由此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道,生于天上人間,得福樂自然。

  修行人更要不忘戒行能對治病苦。所謂“大惡病中,戒爲良藥”、“戒爲良藥能破結病”,故“以病爲師”,更不能忘記“以戒爲師”。昔日虛雲老和尚在雲南因重病而不能言語,差點被人誤以爲往生而火化。幸得迦葉尊者示現夢中,要他以叁衣爲枕,而得痊愈。衣爲出家人戒行的表征,比丘叁衣不離于身如鳥羽,則是時時提醒我們要不忘戒,因戒而能得解脫。

  總而言之,我們因有此色身,未能契入菩提涅槃,故有種種病苦。有了病苦,除了要善調身心、知因識果,還要以病苦爲師,思惟出離之要方。能善調,未來即是調禦丈夫的果報。其次,要能觀病性空,體悟色身是四大假合,受想行識亦是虛妄不實,如果能夠觀空,即使有病,病亦不能惱。再者,還要能觀衆生苦,發菩提心,施湯藥與病者,乃至善說法要,令其獲得真正的解脫。更進一步的,要知身如幻,病苦亦如幻,了達身心皆空,即使在病苦中都能堅守正念,這才是真正以病苦爲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