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心得
文/見鍍法師
行腳乃是出家人爲修行悟道而雲遊四方,求訪名師之意。《缁門警策》中有“東山演禅師送徒弟行腳”一文,因古德行腳皆以參訪善知識爲要,所以法演禅師特別訓勉弟子“大凡行腳須以道心爲重”。而今我們何其有幸,當下即有善知識 上惟下覺大和尚的慈悲指導,無須再千裏迢迢跋山涉水的求訪名師。
爲了讓學僧親身體驗古德行腳的甘苦,在 導師的指導下,佛學院特地安排一天的行腳課程,盡管路途只有短短十多公裏,卻讓見鍍體會良多。雖然這次行腳從表相上來看只是步行一段路程,而實際上卻包含了戒、定、慧、慈悲、願力、和合等微細的佛理在其中。就戒來說,學僧出門在外即是代表佛學院、代表中臺、代表整個佛教僧衆的形象,更何況是僧衆集體行腳,更是路人眼光注目的焦點。所以一言一行都不可放逸,如有不慎,便會影響中臺聲譽,乃至整個教界的形象。因此遵守領隊指導,不隨便脫隊,便是恪守規矩,便是持戒。
就定來說,平時于學院靜中養成居多,出外行腳便是動中磨煉。行腳沿途有令人目不暇給的風景,如果貪著這些景色而不攝心用功,會使參訪尋道變成四處遊曆的旅行,與行腳的本意相違。就慈悲來說,學院學僧的年紀相差懸殊,體力落差大。如果年輕法師沒有顧及年紀稍長法師的體力負荷,一味急行,不但失去應有的慈悲,也會使隊伍顯得零散,並且破壞整體的和合。
就慧來說,參訪普天精舍,也增長了學僧的見聞。在普天精舍,讓見鍍更進一步體會到 導師的慈悲與智慧。普天精舍除了開設禅修班外,還規畫了設備完善的社區圖書館、演講廳、研習教室、展覽館等設施,除了兼具禅修與社教功能外,另一方面也是善開方便門,接引大衆來學佛。以社區圖書館爲例,有不少民衆因爲陪同小朋友來圖書館看書後,進而也認同禅修的理念,報名參加禅修課程。
一趟行腳下來,見鍍感受到處處都是佛法,處處都是道場,處處皆可修行,只要自己用心體會,必有豐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