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廣學多聞
文/見沩法師
諺雲:“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近代中國的著名學者胡適先生,亦有句名言:“爲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可見中國自古以來便重視學習,而至聖先師孔子正是好學不倦、不恥下問的模範。曆史記載,孔子自幼喪父而隨母受教,十幾歲時就以勤奮好學著稱,更精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之術,只要有不熟悉的事物,都會不恥下問,向有關人士請教。
由此可知,古聖先賢的行履,在在說明學習的重要。相較于古代,生處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每日都有新知識産生,學習的重要更加被突顯出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正是當代人的生活寫照。所以縱觀現今社會,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甚至可以利用網路系統來學習,目的就是不要與社會脫節。
世間人面對現實生活的考量,學習態度是如此,那麼出世間的觀念又是如何?《八大人覺經》雲:“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是以,若要解脫種種煩惱、廣度衆生,廣學多聞是必要的條件。佛法告訴我們,因爲有衆生八萬四千種煩惱,才會受苦于五濁惡世,所以想要遠離桎梏,就得依正確的法門來修行。再者,對于行菩薩道的大乘行者而言,若不學習無量無邊的法門,又如何能度無量無邊、不同根基的衆生呢?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正是這個道理。
唐朝有位優秀僧人,俗姓陳,名袆,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玄奘大師。大師十叁歲時便跟隨兄長于淨土寺出家,爲道基法師之弟子。玄奘大師聰穎異常,不僅讀了很多佛經,也到處參學,尋訪善知識。一心想研究大乘佛學的玄奘大師,因當時經典有許多隱晦難明之處,且各宗說法不一,莫知所從,于是發願效仿法顯法師之舉,西遊求法;途中經曆無數險阻,費盡千辛萬苦才到達目的地——印度。之後遍曆諸國,廣學聖教,通達各種語言文字,並于那爛陀寺跟隨當時最負聲譽的佛學泰鬥——戒賢論師研習大乘經論。玄奘大師名聞遐迩,屢次參加宗教辯論大會,接連折服當時著名的順世外道、獅子光論師等。後來,大師升任爲那爛陀寺的副主講,道俗無不仰慕。
玄奘大師留在印度前後達十幾年,遊曆叁十多國,巡禮佛迹,遍訪當代名師,獲多部梵本。後來回國谒見當時皇帝太宗,太宗敕住弘福寺,從事翻譯的工作,共譯經論七十五部,達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因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之故,從此佛學昌盛于中國。此外,他更弘揚唯識教義,成爲唯識宗的初祖。其一生的成就正如後人梁啓超先生對大師所稱贊:“中國佛教第一功臣”。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有二十難,其一便是“廣學博究難”。然而既爲佛子,豈可因艱難而有所畏懼?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曾開示大衆,菩薩應向五明處學習。所謂五明:一、聲明,即文辭學、語言學等。二、工巧明,如工藝、技術等。叁、醫方明,即醫學、藥物學等。四、因明,即邏輯理論學。五、內明,即叁藏十二部經典。爲了利益衆生,精博廣學,學了以後經過多番思惟,銷歸自性,一旦因緣成熟,能想的這念心與所想的道理一刹那相應,就能開顯智慧、成道證果。所以我們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效法菩薩精神,以廣學爲一生之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