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坡的真實利益
文/見昙法師
出坡是道場五門功課之一,也就是藉由身體的勞動或是種種作務,使道場能安僧度衆、弘揚佛法。俗語說:“人生以服務爲目的”、“助人爲快樂之本”,我們知道幫助他人,不僅能陶鑄自己的品格,亦能涵養個人的德行。以栽植花木爲例,綠化社區能使附近的居民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但綠化道場,不僅能供養諸佛,更能使來道場的每一位有形、無形衆生,起歡喜贊歎心,甚至有所契悟。因此,在佛門中發心,能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邁向究竟圓滿解脫。
古德雲:“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行就是要福慧雙修,才能成就福慧兩足尊的功德,而“出坡”正是修福又能修慧的法門。我們打坐時會昏沈妄想,聽法不能入心,在道場不能安住,都是因爲業障所致;從另一角度來說,也就是福報不夠。所以,要廣集福德資糧,就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出坡的因緣。來果禅師開悟後,不僅將出坡視爲分內之事,更將出坡視爲廣植福田的稀有因緣。所謂“舍一得萬報”,我們在付出心力的當下,也種下了將來開悟證果、成無上覺的種子;另一方面,亦可藉由幫助衆生,化解過去與衆生所結的冤業,進而廣結善緣、法緣。
出坡爲何能成就智慧呢?一般人做事,總會以分別心去取舍自己熟悉或不熟悉、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在出坡中放下自己的執著,只想到自己能爲道場、爲衆生做什麼,不起妄想分別,那麼就是真正的清淨無分別心。《楞嚴經》中敘述,持地菩薩于過去生修行,時常造橋鋪路,使衆生所行平坦無礙。當他聽到毗舍如來的開示:“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得開悟,原來外在一切事相的高低,皆因我們內心有所分別取舍,才有平與不平的差別。廣欽老和尚初初出家時,他的師父教導他:“吃人不吃的、做人不做的!”因爲做別人不願做的坡務,不但能破除自己的執著,成就般若智慧,亦是學習承擔的第一步。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具行禅師,亦是吾人法式。他出家後,向和尚懇請承擔“極勞瘁事,人不能任者。”每次出坡,總是默默發心。後來禅師預知時至,因已契悟空性,泯除人我四相,以自發叁昧真火將色身火化,生死自在。這就是在出坡中落實修行的最佳典範。
佛法東傳二千年,至今中臺廣傳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我們在道場中所做的每一件坡事,不僅能莊嚴我們的福慧功德,亦是在創造曆史,雖然有些坡務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法船航行的潤滑劑。能夠藉此弘揚佛法,就能利益一切衆生,圓滿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