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田中播種
文/見滴法師
昔日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樹立了叢林中修福培福的最佳典範。佛陀亦曾教誡弟子:“我爲培福,曆叁僧祇,舍頭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髒,悉爲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已成佛,更不能舍穿針之福。”福慧具足的佛陀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吾輩凡夫之人?修福、惜福、培福是修行的重要課題,亦是成佛的重要資糧,因此莫輕小善,亦勿忽視小惡,小善小惡所産生的果報皆是不可思量。
佛陀時代,有位精通相術的婆羅門,長年遊曆四方。一天,婆羅門遇到一位年輕的比丘,心中深感惋惜,因爲他預知比丘只剩下七日的壽命。但因天機不可泄漏,所以婆羅門並未透露任何只字片語,便匆匆地離開。
七天後,婆羅門恰巧又經過精舍附近,突然想起數日前的經曆,正感惋惜之際,那位比丘竟然剛好從精舍出來,並且與他合掌微笑。閱人無數且蔔術精准的婆羅門一臉訝異,感到難以置信。于是他慎重地請問比丘:“您最近可曾有修過什麼大福報嗎?”比丘回答:“和往常一樣,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啊!”婆羅門覺得比丘一定遺漏了什麼事,于是再請比丘仔細回想。比丘又思索了一會兒,總算想起數天前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比丘說:“前幾天到寺院參訪,看見僧坊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孔。爲了防止小孔滲入的風雨侵擾僧衆,于是我順手在地上揉了泥團,把小孔給填補起來。就是這麼一件小事罷了!”這件比丘眼裏的“小事”,在婆羅門眼中卻是那麼的不尋常,他驚歎道:“佛門中的福田,真是不可思議啊!”
《雜寶藏經》雲:“若種少善于良福田,後必獲報。”若能耕耘于真福田,必能獲得最實在的福報。叁寶是一畝良田,在清淨的福田裏出坡,念念皆是善法,身心自然安穩,成就果報自是周遍十方的淨業。公案中年輕比丘的作爲,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一念善舉,但是所得果報卻是延年益壽、福報無邊。亦如梁武帝,前世雖爲樵夫,但因一念善心,取笠爲佛像遮雨,所以成就今世帝王的果報。我們在佛門中打掃、出坡、布施,乃至隨手撿拾垃圾,雖然看似微不足道,果報卻是不可思議。
佛在因地不舍小善,把握每次修福、培福的機會,因此曆經叁大阿僧祇劫,最後福慧具足,成就佛果。而今,我們有幸在中臺這塊良田上,學習佛的身口意叁業,只要我們肯努力地播種、灌溉,功德福報隨手可拾、遍地可栽,最後必能成就不可思議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