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欣賞不忌妒

  欣賞不忌妒

  文/見彥法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離貪嫉者亦四種報。一者現在世中見他富貴不生貪嫉,作是思惟:“彼人富貴皆宿福生,以我貪嫉豈能侵奪。以是因緣,應永斷除悭貪嫉

  ,若不除斷常受貧窮無複威力。”以是義故,菩薩觀之除其貪嫉,于他富貴生隨喜心,不舍毫厘獲大功德。二者一切愛敬,身心安樂無複憂惱威德自在,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衆星圍繞,貪嫉之心由斯微薄。叁者所生之處常得端嚴,六根圓滿財寶豐足,衆人愛敬常行惠施,無礙辯才處衆無畏。四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衆聖圍繞功德最上,一切衆生同受教命。慈氏!當知此即名爲離貪嫉者四種果報。”

  佛陀窮其一生,在世間弘揚覺悟的真理。仔細領悟,其實並無艱澀。道是如此平實;去除了貪婪與忌妒,自在與智慧便顯露無遺。正如馬祖道一禅師所說:“道不屬修,但莫汙染。”遠離對名利財色的貪婪,不忌妒他人的成就,自性功德便如雲開月現,光芒普潤萬物,隨之而來的福德果報,也將自然呈現。

  若能以清明的智慧,了達他人的成就是因今生的精進或過去生的福蔭而來,我們就能無所忌妒,隨喜贊歎之心亦能油然而生。因此,有著無瞋柔和的心,有著歡喜恭敬的思惟,身心就能夠遠離煩惱與憂愁,自在且具有威德。這樣的德行,不僅現世受惠,來世生得相好莊嚴且富貴,亦能布施他人,爲人所恭敬。身處大衆之中,也能無所畏懼、辯才無礙。更甚著,憑此不貪忌的功德,將來能夠證得無上菩提,爲一切聖賢所景仰,教化一切衆生。

  經典中淺易的道理,透露了自利利他的無上妙法。正如《地藏經》言,舍一得萬報;亦如四兩撥千金,舍棄了瞋忌,堅守著欣賞、隨喜的寬懷心胸,一切功德便能水到渠成,不假外求。

  從前,百丈禅師上堂說法時,提到他受先師馬祖道一禅師的一喝,耳聾了叁天。百丈禅師的弟子黃檗希運禅師聽到這個公案後,便吐了吐舌頭。百丈禅師看到黃檗禅師的回應,說:“你豈非承嗣馬祖?”黃檗禅師聽了,卻發出高超的見地:“不是的,今天因爲聽到和尚的開示,才能心領神會馬祖大師的大機大用。但我尚不認識馬祖,若說我承嗣馬祖,恐怕以後要斷絕了這法脈傳承。”百丈禅師聽到這樣的回答,非常肯定黃檗禅師的體悟,便說:“僅僅與師父有相同的見地,是抹煞了師父教化的德行;超過師父的見地,才足以有所傳授。你的確超過了師承的見地。”黃檗禅師聽到師父的肯定,就地禮拜。

  百丈禅師圓寂後,黃檗禅師與石頭希遷禅師共同傳承了法脈。黃檗禅師更大振宗風,其下的臨濟法脈至今仍然綿延。在禅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師徒傳承當中,沒有一絲的保留與妒忌之心,唯以弘法利生爲重。而弟子也不因修行的成就而貢高我慢,仍以謙下的德行與弘宗演教的願心自持。祖師的道風,寬宏無礙,溢于言行之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雲:“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無貪瞋、無劫害。”又雲:“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心性本具一切的功德智慧善法,能夠遠離染汙,將狹隘的我執破除,欣賞他人,不忌妒她人,成就他人,就能夠將性德彰顯,而成就解脫自在的聖道。慈悲喜舍,將一切衆生的功德都當作是自己的功德般歡喜,則心無所礙,必定能夠契悟本性,成就心包太虛的法身佛果。

✿ 继续阅读 ▪ 以病苦爲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