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繞人生 解纏許你叁把鑰匙
〔見護法師應邀至新竹科學園區演講“禅與人生”〕
人生的順境、逆境皆緣于自己的心念,
人生之所以有壓力、痛苦、迷惘,
乃肇因于對人生沒有正確的認知,
對事理因果自己沒有看清楚。
文/邱苾玲
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否?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爲不滿意。然而面對諸多的不滿意你又該如何解決?中臺佛教學院研究所所長釋見護指出,對人生要有正確的認知,透過正確認知所産生的人生智慧,可幫助我們解決人生問題。
見護法師日前應新竹科學園區之邀主講“禅與人生”,他表示,人的一生都要經曆生、老、病、死等諸多的痛苦,要能真正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生命之真相,了然因緣果報的道理,而開啓這把人生智慧之鑰就在--禅修。
見護法師表示,人生的問題不是別人給予也不是外在給予的,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就因爲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可以改變。人生的順境、逆境皆緣于自己的心念,人生之所以有壓力、痛苦、迷惘,乃肇因于對人生沒有正確的認知,對事理因果自己沒有看清楚。
順治皇帝“出家自歎詩”,“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見護法師說,這就是人生的問題,來時、去時皆迷糊,此種人生對順治皇帝來說就是“空在人間走一回”,對“我是誰?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果沒有正確認知,則人生的方向、目標一定是糊塗的,所以稱爲愚癡,愚癡非罵人,指對事理因果不了解而言。
見護法師說,人生本是起起伏伏的,世間真相本是不圓滿的,任何一件事皆有正、反兩面,故順境時要懷抱感恩心,不生我慢心,如此精神境界才會提升;碰到逆境時不怪罪別人,了然一切皆因緣果報,果報來臨時即坦然接受。人的一生皆離不開因緣果報,這種說法並非消極,事實上科學也是建立在因緣果報上,因果本身,其實就是最科學的。
如果對人生因緣果報的道理沒有正確認知,煩惱、痛苦即如影隨形,見護法師指出,破除無明、煩惱有叁種方法:漸修法門(思惟修)、頓悟法門及如幻觀。
漸修法門:
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碰到境界即要了知一切皆因緣果報,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碰到逆境要思惟、要感恩對方的指出,對方是善知識,指出自己看不到的盲點,如此心經常保持平靜、安詳,這即是改善因緣的方法,是積極而正面的;順境時,要感恩衆緣的和合,不生貢高我慢心,若人人有感恩心,社會、國家必定安詳太平。
頓悟法門:
六祖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是頓悟法門,煩惱即菩提。例如:出門之時突然下雨,煩惱之心即生起,其實當下只要拿把傘即可;上、下班塞車,也不需起煩惱,生氣、煩惱無法改變現況,要心平氣和接受事實。無法改變之時,當即“放下”,放下即接受它,不起煩惱,煩惱不生即菩提,當下即得解脫、自在。外在的一切完全在當下的那念心,故何時該放即放,該提即提,人生就能處處作主。
如幻觀:
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一切事皆是生滅、無常,心念也是生滅、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事、物皆在生滅變化當中。想想,人的一生從小到大,種種的經曆與變遷,當時認爲的種種,如今又如何?事過境遷一切皆了不可得,與一場夢又何異?真個如夢幻泡影!六祖壇經中告訴我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各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心住念頭上即生煩惱,念念相續即不得自在。人生過得自在否?解脫否?皆存乎這念心,解鈴還需系鈴人。
見護法師補充說明,或許有人會認爲人生如夢幻泡影,是不是很消極呢?真實的人生意義又在那裏?既如泡影,又爲何還要做一些事呢?我們知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對事實的描述,因爲事實即如此。所有一切事物皆刹那刹那生滅,過去即過去,了不可得,真的就像夢幻,像閃電一樣,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些道理,而不是否定所做的一切沒意義,更不會因爲它像一場夢、像閃電就不做了。這裏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當下要盡力,但過去了即過去了,心無需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即心生束縛,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所謂“智慧不生煩惱”,人生最究竟的智慧丸取自何處?在禅修。見護法師說,禅修就是要有“定”與“慧”之心,“定”即是不被境轉;“慧”即是對世間的現象要有正確的認知,了知世間一切皆因緣果報,事事物物皆在生滅當中;心本無住,念念不相續,無所挂礙,即得到人生真正的解脫,人生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一條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