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結夏的意義與功德

  結夏的意義與功德

  

  

  (一)

  從佛陀時代一直到現在,每一個道場每一年都要舉行夏安居,希望大衆在結夏安居的時候,盡量利用時間用功,聽經聞法、禅修靜坐。

  

  首先要確實了解夏安居的意義,否則不容易得到真實的利益;就像每年的佛誕一樣,我們是以什麼心情來慶祝佛誕,這非常重要。結夏也有事、有理,在中臺禅寺舉辦夏安居,就是事。

  

  修行要具足因緣,夏安居也是一樣,必須具足因緣,依止中臺禅寺,還要結界、遵循種種規定,這樣用功才會如法。儒家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製作器具時,要方、要圓,就必須有規、有矩來量度。想要成就法器、成就大器,也要有一些助道的因緣。

  

  第一,要有依止的常住。第二,要有人在這裏主法。第叁,衣食住行不虞匮乏。第四,有人指導、開示。這些都是因緣。結夏期間,除了爲叁寶事之外,不能出界,要專心用功、精進辦道,希望大衆珍惜寶貴的結夏因緣。道場建設完成,一切製度也都上軌道了,現在就是靠自己用功,這是很重要的。用什麼功呢?就是心地法門。《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有爲法是成就無爲法的方便;沒有有爲法,沒有福德、沒有方便,要想契悟、證悟無爲法也不容易。

  

  大衆平時修了很多方便,廣積福慧資糧,事多理少,現在就是要事理一如、事理不二、圓融無礙。這念心有體、有用,無爲法就是體。所謂「無爲」,就是指這念心。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達到寂滅、不動的境界,就是涅槃;聽法這念心,就是我們的靈知靈覺,這就是菩提。禅宗祖師說,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智慧佛、一個如如佛。智慧佛,是指我們的覺性了了分明,無住生心;如如佛,即無論行住坐臥,這念心不攀緣、不顛倒,打坐的時候,則一念不生。如果修行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是走遠路、走錯路。

  

  無論是哪一個宗派,都想得解脫、都想生淨土、都想成道、都想證菩提和涅槃,這是一個大的目標。但是,必須了解淨土究竟在哪裏?心清淨了,就是淨土。所以,在夏安居的時候,要經常檢討、反省這個心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邪念,有沒有雜念,有沒有顛倒,有沒有愚癡和無明?經過檢討、反省、改過,這念心清淨了,就是智慧佛;這念心達到寂滅的境界,就是如如佛。這樣,不論修什麼法門、什麼宗派,都是一樣的。否則,就會認爲自己修禅宗,屬于心法,別人修淨土,要藉佛的力量,矮了自己一截。以密宗來講,也是一樣的。密宗強調「即身成佛」,即什麼身呢?身,就是指這念心,清淨心、不動心、無爲心、菩提心、無住心、廣大心、無礙心、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即這個心是佛。因此,無論是哪一個宗派,都是一樣的。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聽到人家說:「你們出了家是不錯,但就是不如我這個宗好。」就會産生動搖。

  

  

  (二)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方便,藉由這些方便,目的是要達到究竟。經雲:「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金剛經》亦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到最後,煩惱漏盡了,清淨心、無住心、寂滅心現前了,所有的法門統統要放下,也不要念佛了,也不要誦經了,也不要持咒了,也不要再修六波羅蜜了。爲什麼?因爲這些都是方便,都是過海的船、渡海的浮囊,已經過海了,還要這些浮囊作什麼?不是多此一舉嗎?所以,到最後一切都要舍掉。佛所說的正法最後都要放下,何況是非法呢?非法、邪法,更不能執著,想都不要想,沾都不要沾。明白這些道理了,依據這個方向來用功、學習、修行,每個人都能到達彼岸。

  

  什麼是彼岸?菩提、涅槃就是彼岸。此岸是衆生境界,經過煩惱的中流,彼岸就現前了。煩惱化掉了,此岸、彼岸就是一個。無論是出家、在家,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就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佛在哪裏、道在哪裏;方向都不知道,如何成道呢?因此,開宗明義跟大衆說明,無爲法是體,有爲法是用。衆生的心沒有慈悲、沒有清淨,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綁票勒索,無法無天,無所不爲,這些也是心的作用。這些作用將來的果報,就是地獄、畜生、餓鬼。出家修行也是心的作用,不論是在精舍、常住、佛學院,都是清淨的、慈悲的、智慧的用,都是修福報。

  

  做一件善事,就得一件功德,這也是心的作用。但真實的功德在哪裏呢?真實的功德就是體,就是無爲法。《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無論是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例如,叁十七助道品,可幫助我們達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叁十七助道品不是道,而是幫助我們淨化這個心、對治這個心,是助道的方法,目的是在這裏。佛法所說的「法法平等」,就是指每一個法都是對治顛倒的我執、法執,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昏沈的方便。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能去除執著,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

  

  有些人偏執一邊,認爲不執著就是不要,因此連善法也不修。假使不修一切善法,哪裏有今天的中臺禅寺?沒有中臺禅寺,我們怎麼能自利、利他?佛法就是要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利益自己又能利益衆生。所以,一切法門都要學習,不能走錯路,否則就是害了自己。

  

  (叁)

  夏安居,一方面是聽聞佛法,二方面就是打坐,這就是夏安居真實的修行、真實的意義。我們這念心,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沒有開悟的人,心的用是屬于染用、屬于惡用、屬于糊塗的用,將來就會墮落。無論是出家或在家,起心動念是善念,說的是佛法、是好話,身行的是善事,所修的是戒定慧……這都是清淨的功德、清淨的用。現在起善用,將來就得善果,或是淨土、或是天上、或是人間。

  

  如果再進一步,認識這念心體,那又不一樣了。體是什麼?體,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一念未生之處,無念、無相、無住、無爲、無想、無願。必須靠自己多靜坐,才能徹底了解。坐久了,就有功夫;功夫現前了,這念心就會現前。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淨心,就屬于無爲法;無爲法現前了,才能成正覺。無爲法,就是指我們靜坐的這念心。無念,不起心動念;無想,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無爲,這念心不要執著,看到任何境界,都知道是虛妄不實的;無住,無論是善、是惡,無論是明、是暗,都不要執著,不住在任何一個境界上面,因爲一切都是虛妄的。

  

  修行要找一個最究竟的境界,那就是道、就是無爲法。如果認爲無爲法太困難了,是在唱高調,現在不能修,這就是邪見。爲什麼?出家就是要得解脫,無爲法現前,才能得到解脫;無爲法現前了,才有真正的淨土。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見。沒有無爲法,就沒有真正的淨土,只是自己想出來的;想出來的,就屬于五陰境界。《金剛經》雲:「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心之體,就是真正的淨土,才能達到菩薩的境界。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結夏當中,這就是一條修行的道路,這是屬于心之體。什麼是心之用?有念是用。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如禅宗祖師所說的,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好話不說,身無善事不行。要起心動念,就是善念;要講話,就是佛法、就是好話;要做事,就是善行、就是淨行,這就是心之用。有了這些用,未來雖然還沒成道,至少善根不會滅掉,將來所得到的是福報;可是福報用完了,就沒有了。那麼,什麼才是用不完的呢?就是心體。契悟了這念心,就是契悟了道。道,才是真功德。

  

  (四)

  道是什麼?就是一念不生,無念、無相、無住、無爲,始終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就是心之體。夏安居期間,就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體和用,不是二個,而是一個,所謂「體不礙用,用不離體」。這念心用了以後要歸于無想,因此,《四十二章經》雲:「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念了以後,要歸于無念;話講了以後,歸于不起心不動念、無言無說那個地方。

  

  這就是禅宗祖師所說的「返照自心」,哪個是自心?無念、無相、無住、無爲,覺性不滅;一般佛經裏稱之爲覺性、菩提心、淨土。淨土宗強調念佛,阿彌陀佛就是指我們的覺性,無形、無相、無住、無想。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這念覺性才是無量壽、無量光,而不是外在的任何形相和境界。

  

  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這一生修行就對不起自己。假使今生的知見不正,來世可能又成了邪知邪見,又會走錯路,又會走遠路。所以,體不礙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體用不二。明白心體了,就知道體才是道,其他都屬于有相的福報、有相的功德。所以,夏安居有事有理,非常重要。

  

  達磨祖師到中國來,當時是梁武帝在位。梁武帝叁次出家,就是爲了要建寺廟,爲了要度皇族,故意舍身,讓他們出錢贖他回去,這些都是菩薩行。梁武帝是個佛心天子,修了很大的福報,對佛教界有很大的貢獻,如:梁武帝規定中國佛教僧人吃素,吃素的功德就是從梁武帝開始的。達磨祖師決定先去度化他,告訴他心地法門、無爲法,使他明白心之體。

  

  達磨祖師看到梁武帝發心廣大,想度他契悟本心。梁武帝一看到達磨祖師,就問:「我建了幾百個道場,度了數萬人出家,請問達磨大師,我這些功德有多大呢?」達磨祖師回答:「毫無功德!」梁武帝進一步問:「這些都不是功德,那什麼才是真功德?」達磨祖師說:「這些不是真功德,只是人天小果、人天福報而已!」這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是以有爲法而有差…

《結夏的意義與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參禅簡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