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結夏的意義與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別。所謂「實際理地一法不立」,無爲法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管是好的、壞的,這念心裏面什麼東西都不能存在,「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這念心是絕對的。就如同眼睛一樣,裏面不能有一點點灰塵、渣滓跑進去,就算是世上最珍貴的鑽石打成了粉,放到眼睛裏,眼睛也會瞎掉。所以,我們的心當中是一法不立,這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達磨祖師答複梁武帝,說他沒有功德,這只是福報,不是功德。梁武帝問:「什麼才是真功德?」達磨祖師就爲他開示心地法門:「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淨智妙明」,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覺性,清淨的智慧,真空妙有。所謂「明」,心要清清明明、光光明明、念念分明。這念心無形無相,真空無爲。「體自空寂」,諸位在這個地方去返照。「如是功德,不于世求」,這就是真功德。想要入道,就必須在這個地方入,要「百尺竿頭再進步」,契悟這個道理。

  

  (五)

  儒家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就是一剎那都不能離開我們當下這念心,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在這裏來用功,這就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什麼叫作離開呢?忽然一下打了妄想,想是、想非,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美、想醜。無論是世間上的欲愛也好,出世法的道理也好,只要起了一個念頭,這念心就跑掉了。

  

  心之體才是道,心之用也是道,體用一如也是道。所以,夏安居期間,如果自己用功坐不下來、靜不下來,就要檢討反省,看看是哪些念頭在作怪,自己要知道。無論是聽到的也好、見到的也好、心當中打妄想也好,這些念頭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外面有個什麼東西。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都是自心起用,沒有別的。

  

  明白這些道理了,還要求什麼?「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坐下來什麼都不要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要有這個信心。這一生想要了道、悟道、成道,假使不在這裏用功,修任何法門、任何宗派都沒辦法成就。

  

  祖師說「萬法歸宗」,「宗」就是心地,佛法就是心地法門。哪個心?菩提心、涅槃性,就是指這個覺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清明在躬。假使這念心作不了主,起了煩惱,看看是哪一種煩惱?是貪的煩惱、瞋的煩惱,還是癡的煩惱?就用不同法門來對治。

  

  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個方便,一個是用來普度衆生,一個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男女之欲愛、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對治欲愛、色愛,要修不淨觀。把自己對人的執著看破、放下,用般若來觀照、分析:我爲什麼愛他?人身是臭穢的,毛、發、爪、齒皆是不淨之物,怎麼還想入非非呢?不是自己顛倒是什麼?這些道理,我們一開始就明白,雖然知道,但做不到。爲什麼?沒有修不淨觀,沒有吃這個藥!沒有吃這個藥,這個病怎麼會好?絕對好不了。不淨觀就是對治欲愛、色愛的法門。

  

  假使檢討起來,自己經常發脾氣,就要修「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怎麼修?「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把整個身心放下,「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心量要廣大,要修四無量心,就能對治瞋恚的煩惱。

  

  什麼是癡?看到經文,有很多道理,看也看不懂、聽也聽不懂,甚至打瞌睡。這個心就像經上所說的「心粗如柱,道細如毛」。聽不懂,是癡心太重,就要修析空觀。分析內四大空、外四大空,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畢竟空寂。修空觀,就能對治愚癡。

  

  貪、瞋、癡的煩惱沒有了,就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正念是什麼?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保持自己這念覺性,不是另外還有一個覺性。這些都是修行的一些轉折、一些過程,假使連這個過程都搞不清楚,怎麼修道、怎麼成道呢?

  

  (六)

  佛經裏講得非常清楚,人的根器分爲利根和鈍根。利根的人,一聞千悟,聞一知十,聞十知百,一看佛經,馬上就能契悟了達;鈍根的人,聽什麼法門都聽不懂,一聽就打瞌睡,就算是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可能都不了解。假使自己是鈍根的人,不要灰心,所謂利根、鈍根,也只是暫時把我們的根機分析一下而已。現在是利根,是過去修來的,沒有過去的加功用行,哪有今天這個利根呢?沒有的!假使現在屬于鈍根,代表過去沒有修好,如果現在還在等待、還在觀望,始終沒辦法進步。要誦經、持咒、禮忏,要知恩、感恩、報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是從事上努力。最後還要通達理,什麼理?能所俱空──修善不執著善,歸于自心;斷惡,無惡法可斷,能所俱空。

  

  佛經裏面提到,鈍根的人修行有幾個層次:先修一切善法。爲什麼要修善法?就是爲了對治自己過去、現在的所有惡法──惡念、惡言、惡行。假使不修善法,怎麼對治得了惡法?所以,要修戒定慧、誦經、持咒、打坐、禮忏……什麼都要修。等到心中沒有貪瞋癡了;口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口業清淨了;身不造殺盜淫,身業清淨了,這就是善法成就了。再上一層樓,善法也不執著,把這個法執舍掉,最後歸于無念、無相、無住、無爲,這就是「先以善攝惡,後以舍攝善」。根機好的人,直截了當,當下就是無念、無相、無爲,當下就是寂滅,當下就悟到心之體了。無論是利根、鈍根,最後都是一樣的。

  

  一般人的根機都是如孔子所說的「學而知之,困而學之」,不是先知先覺。先覺,只有佛陀一人。第一種人是「學而知之」。第二種人,學也學不會,就是「困而學之」,別人念一遍就會,我必須念一百遍才會;別人念十遍,我要念一千遍。雖然如此,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到最後,「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後統統是一樣的。不管是天生的神童,或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走來的,到最後統統都爬到山頂了,是不是都一樣呢?

  

  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習,自甘墮落,就始終在原地踏步。所謂「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來就知道;假使一生下來不知道,就必須要學;假使學了也不知道,就要勤能補拙,加緊地學。如果在這方面搞不清楚,到處尋師訪道,找外面的人加持,到最後一無所得,就是愈來愈糟糕。

  

  大家要了解,世間上沒有僥幸的存在。如果走了錯路、走了遠路,就是自己害了自己!每一個人都會老,老了以後,每一個人都會死。到了年紀大了,想要打坐,腿都硬了,坐不下來了;想要背經,腦筋也老化了,看了經典就會忘記。所以,趁著還沒有老、沒有病,要趕快用功。

  

  (七)

  所謂「師父引上門,修行在個人」,心地法門的功夫用上了,就能脫離生老病死。怎麼脫離生老病死呢?每個人都是從母親肚子裏生出來的,有生就有死。曆史上有沒有記載什麼人能從過去活到現在的?沒有,最多壽命延長一點而已。中國曆史上的彭祖活了八百歲,還是覺得自己的壽命太短,還要向上天求壽。就算是活到一千年,還是要死。爲什麼?有生就必定有死。佛經裏講得很清楚,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父精母血,因緣和合而成;因緣散掉,就死掉了。同時,我們這一生是業果循環,來世也是業果循環,造了業,由善業、惡業牽引,非生不可,就是如此的。

  

  

  我們現在怎麼去了生死?怎麼達到不生?心念無生,就能了生死。我們這個心由有念歸于無念,這念心不生就不滅,不生就不死,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生死要從心上來了,這是做得到的!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怎麼去了生死?不可能的事!念佛也是一樣的,用念佛的方法,一念抵萬念,來度我們過去所有的妄想。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最後歸于無念,能所俱空。無念、無住,這就是「萬法歸宗」。

  

  心念不生,生死就了了。但一般人只能維持叁分鍾、五分鍾,過了以後妄念又跑出來了,心當中的煩惱始終是糾纏不清,那就要靠現在的功夫。靜坐時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進而時間延長,無念、無住、無爲、無想,常寂常照,常照常寂,這就是淨土,這就是法身。在這個空間裏,什麼人都找不到你,閻王小鬼找不到你,連佛也找不到你。

  

  所以,這念心要達到無生的境界,必須要靠自己努力,誰也幫不上忙,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己的煩惱、執著在自己的八識田中,諸佛菩薩不能把種子從你的八識田中拿掉,另外安一個清淨的種子下去。所以,佛法就是轉識成智。我們過去是壞人,現在覺悟了,想成賢、成聖,怎麼辦呢?必須從現在開始,改過自新,檢討反省,觀空破執。把過去壞的種子,統統轉過來,轉識成智,這才是佛法。如果不這樣做,就算把身體燒掉也沒有用,方向都錯誤了,這些都是邪見、都是妄想,始終是南轅北轍。修行不能走錯路、不能走遠路。有法執,就是走了遠路、走了錯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求道。

  

  (八)

  希望每一位在夏安居當中,都能朝這個方向努力。道,就是諸位聽法這念覺性。《四十二章經》雲:「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覺,就是諸位這念覺性。覺性不要迷失、不要顛倒,有了過失,要趕快慚愧忏悔、檢討改過,把它淨化。如此,才會清楚、才會明白、才會作主,才不會隨業流轉,就是這麼簡單。明白了以後,還要細水長流。因爲我們的習氣太重,執著太多,就像心中有一潭水渾掉了,現在知道這個道理,藉夏安居這個因緣用功來沈澱。

  

  怎麼沈澱呢?第一,這個地方是一個避風港,沒有外面的境界風了。第二,雖然沒有風,但過去的念頭始終沒完沒了,也不要害怕,本來就是如此的。現在就是不理它、不動,照它、看破它。參禅的人就回光返照:「是誰?誰在起心動念?」「誰」字一提,照它一下,妄想就沒有了。照破了以後,又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才是道,平常心就是我們的覺性。這就是一個公式,假使這個公式都不知道,這一生不是走錯路,就是走遠路。明白這個公式,朝這個方向繼續努力,一步一腳印,一步一光明,愈走愈光明,就是如此的。

  

  無念、無相、無住、無爲、無想、無願,這就是菩提、涅槃。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在這裏用功,一切都要歸于自心。經雲:「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要淨化心水,沒有別的。所以,打坐就是用《楞嚴經》所說的「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個功夫。靜坐就是要忍耐,現在年輕力壯,不知道用功;等年紀大了,雙腿、腦袋都老化了,想用功已力不從心;因此,現在正是用功的時候。功夫用好了,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清明在躬,無念、無住、無爲,有體、有用,用不離體,體不礙用,體用一如。

  

  無論修任何法門、任何宗派,假使違背這個道理,都不可能成道。爲什麼?道不離開這念心!離開這念心,還有什麼道?如果離開這念心另外還有一個道,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早就統統成道了,十方諸佛早就把衆生統統送到淨土裏了。爲什麼佛菩薩不運用神通把衆生送到淨土呢?爲什麼不是佛菩薩來摩頂就能成道、開悟呢?因爲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解鈴還須系鈴人,必須要靠自己用功。所以,每一年有一個夏安居,這是一個福報,機會難得,要把握這個機會努力用功。

  

  經雲:「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想要這念心不染汙,不是容易的事。既然過去染汙了,現在就要對治。對治了以後,無能無所,不作對治之相,歸還原處,歸還本心。

  

  希望每一位把握結夏的這一個善緣、這一個淨緣、這一個福緣、這一個法緣。因緣到了,自己不把握,就要等到明年。所謂「諸法緣起」,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一個是善緣、一個是惡緣,一個是世間緣、一個是出世緣。結夏,是出世緣、是佛緣、是法緣。因緣現前了,大家要把握。祝福大衆在夏安居這叁個月當中,不會空手來,也不會空手去,要對得起自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結夏的意義與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參禅簡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