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所谓「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无为法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管是好的、坏的,这念心里面什么东西都不能存在,「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这念心是绝对的。就如同眼睛一样,里面不能有一点点灰尘、渣滓跑进去,就算是世上最珍贵的钻石打成了粉,放到眼睛里,眼睛也会瞎掉。所以,我们的心当中是一法不立,这就是般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达磨祖师答复梁武帝,说他没有功德,这只是福报,不是功德。梁武帝问:「什么才是真功德?」达磨祖师就为他开示心地法门:「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净智妙明」,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觉性,清净的智慧,真空妙有。所谓「明」,心要清清明明、光光明明、念念分明。这念心无形无相,真空无为。「体自空寂」,诸位在这个地方去返照。「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这就是真功德。想要入道,就必须在这个地方入,要「百尺竿头再进步」,契悟这个道理。
(五)
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我们当下这念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在这里来用功,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什么叫作离开呢?忽然一下打了妄想,想是、想非,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美、想丑。无论是世间上的欲爱也好,出世法的道理也好,只要起了一个念头,这念心就跑掉了。
心之体才是道,心之用也是道,体用一如也是道。所以,夏安居期间,如果自己用功坐不下来、静不下来,就要检讨反省,看看是哪些念头在作怪,自己要知道。无论是听到的也好、见到的也好、心当中打妄想也好,这些念头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外面有个什么东西。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都是自心起用,没有别的。
明白这些道理了,还要求什么?「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坐下来什么都不要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要有这个信心。这一生想要了道、悟道、成道,假使不在这里用功,修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没办法成就。
祖师说「万法归宗」,「宗」就是心地,佛法就是心地法门。哪个心?菩提心、涅槃性,就是指这个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清明在躬。假使这念心作不了主,起了烦恼,看看是哪一种烦恼?是贪的烦恼、瞋的烦恼,还是痴的烦恼?就用不同法门来对治。
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个方便,一个是用来普度众生,一个是对治自己的烦恼。男女之欲爱、色爱就是生死的根本;对治欲爱、色爱,要修不净观。把自己对人的执着看破、放下,用般若来观照、分析:我为什么爱他?人身是臭秽的,毛、发、爪、齿皆是不净之物,怎么还想入非非呢?不是自己颠倒是什么?这些道理,我们一开始就明白,虽然知道,但做不到。为什么?没有修不净观,没有吃这个药!没有吃这个药,这个病怎么会好?绝对好不了。不净观就是对治欲爱、色爱的法门。
假使检讨起来,自己经常发脾气,就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怎么修?「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把整个身心放下,「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心量要广大,要修四无量心,就能对治瞋恚的烦恼。
什么是痴?看到经文,有很多道理,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甚至打瞌睡。这个心就像经上所说的「心粗如柱,道细如毛」。听不懂,是痴心太重,就要修析空观。分析内四大空、外四大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毕竟空寂。修空观,就能对治愚痴。
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就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正念是什么?所谓「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保持自己这念觉性,不是另外还有一个觉性。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些转折、一些过程,假使连这个过程都搞不清楚,怎么修道、怎么成道呢?
(六)
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人的根器分为利根和钝根。利根的人,一闻千悟,闻一知十,闻十知百,一看佛经,马上就能契悟了达;钝根的人,听什么法门都听不懂,一听就打瞌睡,就算是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可能都不了解。假使自己是钝根的人,不要灰心,所谓利根、钝根,也只是暂时把我们的根机分析一下而已。现在是利根,是过去修来的,没有过去的加功用行,哪有今天这个利根呢?没有的!假使现在属于钝根,代表过去没有修好,如果现在还在等待、还在观望,始终没办法进步。要诵经、持咒、礼忏,要知恩、感恩、报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从事上努力。最后还要通达理,什么理?能所俱空──修善不执着善,归于自心;断恶,无恶法可断,能所俱空。
佛经里面提到,钝根的人修行有几个层次:先修一切善法。为什么要修善法?就是为了对治自己过去、现在的所有恶法──恶念、恶言、恶行。假使不修善法,怎么对治得了恶法?所以,要修戒定慧、诵经、持咒、打坐、礼忏……什么都要修。等到心中没有贪瞋痴了;口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口业清净了;身不造杀盗淫,身业清净了,这就是善法成就了。再上一层楼,善法也不执着,把这个法执舍掉,最后归于无念、无相、无住、无为,这就是「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根机好的人,直截了当,当下就是无念、无相、无为,当下就是寂灭,当下就悟到心之体了。无论是利根、钝根,最后都是一样的。
一般人的根机都是如孔子所说的「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不是先知先觉。先觉,只有佛陀一人。第一种人是「学而知之」。第二种人,学也学不会,就是「困而学之」,别人念一遍就会,我必须念一百遍才会;别人念十遍,我要念一千遍。虽然如此,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到最后,「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后统统是一样的。不管是天生的神童,或是一步一脚印慢慢走来的,到最后统统都爬到山顶了,是不是都一样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学习,自甘堕落,就始终在原地踏步。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假使一生下来不知道,就必须要学;假使学了也不知道,就要勤能补拙,加紧地学。如果在这方面搞不清楚,到处寻师访道,找外面的人加持,到最后一无所得,就是愈来愈糟糕。
大家要了解,世间上没有侥幸的存在。如果走了错路、走了远路,就是自己害了自己!每一个人都会老,老了以后,每一个人都会死。到了年纪大了,想要打坐,腿都硬了,坐不下来了;想要背经,脑筋也老化了,看了经典就会忘记。所以,趁着还没有老、没有病,要赶快用功。
(七)
所谓「师父引上门,修行在个人」,心地法门的功夫用上了,就能脱离生老病死。怎么脱离生老病死呢?每个人都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有生就有死。历史上有没有记载什么人能从过去活到现在的?没有,最多寿命延长一点而已。中国历史上的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觉得自己的寿命太短,还要向上天求寿。就算是活到一千年,还是要死。为什么?有生就必定有死。佛经里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父精母血,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散掉,就死掉了。同时,我们这一生是业果循环,来世也是业果循环,造了业,由善业、恶业牵引,非生不可,就是如此的。
我们现在怎么去了生死?怎么达到不生?心念无生,就能了生死。我们这个心由有念归于无念,这念心不生就不灭,不生就不死,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生死要从心上来了,这是做得到的!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去了生死?不可能的事!念佛也是一样的,用念佛的方法,一念抵万念,来度我们过去所有的妄想。无论是念佛、诵经、持咒,最后归于无念,能所俱空。无念、无住,这就是「万法归宗」。
心念不生,生死就了了。但一般人只能维持三分钟、五分钟,过了以后妄念又跑出来了,心当中的烦恼始终是纠缠不清,那就要靠现在的功夫。静坐时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进而时间延长,无念、无住、无为、无想,常寂常照,常照常寂,这就是净土,这就是法身。在这个空间里,什么人都找不到你,阎王小鬼找不到你,连佛也找不到你。
所以,这念心要达到无生的境界,必须要靠自己努力,谁也帮不上忙,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的烦恼、执着在自己的八识田中,诸佛菩萨不能把种子从你的八识田中拿掉,另外安一个清净的种子下去。所以,佛法就是转识成智。我们过去是坏人,现在觉悟了,想成贤、成圣,怎么办呢?必须从现在开始,改过自新,检讨反省,观空破执。把过去坏的种子,统统转过来,转识成智,这才是佛法。如果不这样做,就算把身体烧掉也没有用,方向都错误了,这些都是邪见、都是妄想,始终是南辕北辙。修行不能走错路、不能走远路。有法执,就是走了远路、走了错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求道。
(八)
希望每一位在夏安居当中,都能朝这个方向努力。道,就是诸位听法这念觉性。《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就是诸位这念觉性。觉性不要迷失、不要颠倒,有了过失,要赶快惭愧忏悔、检讨改过,把它净化。如此,才会清楚、才会明白、才会作主,才不会随业流转,就是这么简单。明白了以后,还要细水长流。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执着太多,就像心中有一潭水浑掉了,现在知道这个道理,藉夏安居这个因缘用功来沉淀。
怎么沉淀呢?第一,这个地方是一个避风港,没有外面的境界风了。第二,虽然没有风,但过去的念头始终没完没了,也不要害怕,本来就是如此的。现在就是不理它、不动,照它、看破它。参禅的人就回光返照:「是谁?谁在起心动念?」「谁」字一提,照它一下,妄想就没有了。照破了以后,又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才是道,平常心就是我们的觉性。这就是一个公式,假使这个公式都不知道,这一生不是走错路,就是走远路。明白这个公式,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光明,愈走愈光明,就是如此的。
无念、无相、无住、无为、无想、无愿,这就是菩提、涅槃。每一尊佛菩萨都是在这里用功,一切都要归于自心。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要净化心水,没有别的。所以,打坐就是用《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功夫。静坐就是要忍耐,现在年轻力壮,不知道用功;等年纪大了,双腿、脑袋都老化了,想用功已力不从心;因此,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功夫用好了,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清明在躬,无念、无住、无为,有体、有用,用不离体,体不碍用,体用一如。
无论修任何法门、任何宗派,假使违背这个道理,都不可能成道。为什么?道不离开这念心!离开这念心,还有什么道?如果离开这念心另外还有一个道,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早就统统成道了,十方诸佛早就把众生统统送到净土里了。为什么佛菩萨不运用神通把众生送到净土呢?为什么不是佛菩萨来摩顶就能成道、开悟呢?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要靠自己用功。所以,每一年有一个夏安居,这是一个福报,机会难得,要把握这个机会努力用功。
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想要这念心不染污,不是容易的事。既然过去染污了,现在就要对治。对治了以后,无能无所,不作对治之相,归还原处,归还本心。
希望每一位把握结夏的这一个善缘、这一个净缘、这一个福缘、这一个法缘。因缘到了,自己不把握,就要等到明年。所谓「诸法缘起」,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一个是世间缘、一个是出世缘。结夏,是出世缘、是佛缘、是法缘。因缘现前了,大家要把握。祝福大众在夏安居这三个月当中,不会空手来,也不会空手去,要对得起自己。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结夏的意义与功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