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
21、歡喜行(初行)。具足佛的妙德,獲得十方衆生的歡喜敬愛。
22、饒益行(二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23、無嗔恨行(叁行)。修習忍度,能忍受打罵毀辱等拂逆而不起嗔怒怨恨,爲人謙卑,對人恭敬,沒有傷害心
24、無盡行(四行)。又作無屈擾行。以大精進發心盡度一切衆生,衆生無盡願無盡。
25、離癡亂行(五行)。常住正念,以智慧了知種種法門,心無差誤,離愚癡散亂。
26、善現行(六行)。于一真如顯現衆相,教化衆生,無縛無著。
27、無著行(七行)。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一無所著。
28、尊重行(八行)。種種現前,悉是達到目的的法門,尊重智慧,成就利他功德。
29、善法行(九行)。所說所行,一一符合諸佛規則,成就種種度化衆生的善法。
30、真實行(十行)。一一所行皆清淨無漏,符合諸佛軌則。
以上十位,稱十行,以與真如相應的清淨心修利益、度化衆生之行爲主要內容。
3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初回向)。救護、度化一切衆生而離能度所度之相。
32、不壞回向(二回向)。以對叁寶不可破壞的信心回 向一切衆生。《楞嚴經》:“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哦向。”
33、等一切佛回向(叁回向)。以等同于一切佛之心修回向。
34、至一切處回向(四回向)。遍至一切處供養叁寶、利益衆生。
35、無盡功德藏回向(五回向)。以隨喜一切無盡功德之心修回向,而得無盡功德。
3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六回向)。回向所修善根爲諸佛所守護,增長一切善根。
3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七回向)。以同體大悲等觀一切衆生而修回向。
38、如相回向(八回向)。以與真如相應之心修回向。《楞嚴經》:“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回向。”
3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九回向)。以于一切法無縛無著的解脫心回向,修普賢行。
40、法界無量回向(十回向)。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楞嚴經》:“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以上十位,名十回向,回向爲大乘修行之重要內容,謂將自己所修功德歸屬于衆生,趨向于佛果,契合于真如。十回向位以大菩提心修利他行,將所修功德回向衆生爲要。
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位,諸經論皆名叁賢位,意味堪稱賢善而趨向于聖位。唯識學以爲修證五位(“唯識五位”)中的第一資糧位,亦名順解脫分。《仁王般若經》謂得“伏忍”,能製伏煩惱令不起,爲五種忍之第一。
41、暖地。亦作暖位《楞嚴經》:“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爲暖地。”唯識學說此位依“明得定”,發下品尋思,以唯識正見觀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皆心識變現,沒有實體,初獲見道智慧火之前相。
42、頂地。亦作頂位。《楞嚴經》:“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唯識學說此位依“明增定”,發上品尋思,重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心識變現,實不可得,使智慧火明相增盛。
43、忍地。亦作忍位。《楞嚴經》:“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唯識學說此位依“印順定”發起下品如實智觀,于所取、能取空決定認可,悟心外境及妄識本空。
44、世第一地。亦作世第一位。《楞嚴經》:“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唯識學說此位依“無間定”(沒有間斷的定境)發起上品如實智,雙印所取、能取皆空,從此沒有間隔,必入見道位,是一切世間法中的頂尖。
以上四位,爲大乘四善根位,唯識學以爲五位中的第二加行位。此位以深修止觀,觀察諸法無我、一切唯識的真實,無間斷地修習而直趨見道位。此位以定慧力攝心,能頓伏盡分別所起的煩惱、所知二障。
45、歡喜地(初地)。又作極喜地、喜地。初證人法二空真如、圓成實性,見道,頓斷分別所起的我、法二執之障(“異生性障”)及其種子,斷身見、疑、戒禁取見叁種結,永斷惡道(在這一點上與小乘須陀洹向齊),開始伏俱生煩惱,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並開始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以實證真如的清淨心發勝義菩提心,入大菩薩(菩薩摩诃薩、地上菩薩)位,爲唯識學五位中的第叁通達位,並開始進入第四修習位。因見從所未見的殊勝佛法,極大歡喜,“成就多歡喜、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鬥诤、多無惱害、多無嗔恨。”[6] 故名。此地圓滿布施度,成就大舍,難舍能舍,難施能施,不住相而施。《楞嚴經》:“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華嚴經·十地品》說初地菩薩生廣大清淨決定解,成就一切經論智和世智,善應機說法,其福德常作閻浮提王(大國王)。《大乘莊嚴經論》卷十叁說初地見性,得人法二見對治智,名“見淨菩薩”。
46、離垢地(二地)。圓滿持戒度,遠離能夠誤犯禁戒的微細煩惱,斷“邪行障”——一分俱生所知障及由之所生的誤犯禁戒之業,言語心行能自然不犯諸戒,即便在夢中也不誤犯。《楞嚴經》:“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華嚴經·十地品》說二地菩薩言行自然符合十善,多作轉輪聖王。
47、發光地(叁地)。圓滿忍度,成就殊勝禅定及五神通,斷一分俱生所知障——能令所聞思修之法忘失的“暗鈍障”,精于微妙的教法,成就法、義、咒、忍四種總持,菩提願增長,得法光明,智慧光明朗照,故名發光。《楞嚴經》:“淨極明生,名發光地。”《瑜伽師地論》卷五叁說叁地菩薩能降生欲界度衆生而不被欲染所縛,能由自在願力往生于清淨世界。《入中論》叁地頌:“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淨諸貪嗔,彼亦常時能摧碎,世人所有諸貪欲。”《華嚴經·十地品》說叁地菩薩多作欲界第二重天叁十叁天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離貪欲。
從初地至叁地,主要由親證真正成就對佛法的淨信,故《仁王經》稱爲得五種忍中的第二“信忍”。
48、焰慧地(四地)。圓滿精進度,斷第六識所起俱生身見等“微細煩惱障現行障”,深層次見道,智慧光明如火焰般明照。《楞嚴經》:“明極覺滿,名焰慧地。”《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多作欲界第叁重天夜摩天天王,能以善方便除衆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49、難勝地(五地)。圓滿禅那度,斷能令菩薩厭生死而樂入涅槃的“于下乘般涅槃障”,深入諸定,神通無量,隨順世間,爲度衆生而遍知一切世間知識技藝,能使世俗谛有分別智與真實谛無分別智同時現起,這是前四地所難以達到的,故名難勝。《楞嚴經》:“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多作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天王,能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衆生悟真實谛。
50、現前地(六地)。圓滿般若度,斷執有染淨粗相現行的“粗相現行障”,入甚深法門,智慧神通超越一切魔,能滅無量衆生煩惱熾火,能入滅盡定。《楞嚴經》:”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多作欲界第五重天化樂天天王,智慧超勝一切聲聞,能令衆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入中論》六地頌:“現前住于正定心,正等覺法皆現前,現見緣起真實性,由住般若得滅定。”
從四地到六地,主要修習順出世間之行,體證真如,《仁王經》以爲五忍中的第叁“順忍”。
51、遠行地(七地)。圓滿方便度,斷執有生滅細相現行的“細相現行障”,頓伏與第七識俱起的俱生煩惱障,修習無相行,離一切煩惱及不善業,智慧超過一切小乘聖者,得無生法忍,能念念入滅盡定。《楞嚴經》:“盡真如際,名遠行地。”由窮盡真如,滿足一切菩提分法,起一切佛法,成就智慧功用,能入無量世界教化衆生,雖示現生死而常住涅。《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自然通達世間一切知識技藝,成就叁昧神通解脫,多作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王。
52、不動地(八地)。圓滿願度,斷能障無相觀不任運生起的“無相中作加行障”,永伏與第六識俱起的俱生所知障,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不加功用作意,無分別智自然相續,真俗二智恒俱生起,“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于報行。”[7] 斷俱生煩惱(與阿羅漢同),不被一切煩惱所傾動,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轉阿賴耶識爲異熟識,爲深行菩薩,得無量身,一切聲聞緣覺及下位菩薩所不能及。此位菩薩若非諸佛現身教導,則可能與小乘聖者一樣進入涅槃。《楞嚴經》:“一真如心,名不動地。”《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能自身不動而于無量佛土現身供養諸佛、度化衆生,能以衆生身作自身、國土身、業報身、虛空身,于所示現一一身具報得叁昧神通,于隨有可化衆生之處示現成佛。多作管理千世界的大梵天王。
53、善慧地(九地)。圓滿力度,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得勝妙智慧、四無礙解,能鋪板十方善巧說法度化衆生。《楞嚴經》:“發真如用,名善慧地。”《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地菩薩能了知衆生種種差別,隨機演說種種佛法,教化衆生令得解脫。多作管理二千世界的大梵天王。
《仁王經》謂七八九地能長時任運觀無相理,爲五忍中的第四“無生忍”位。無生(法)忍,謂安住于諸法無生的本性。
54、法雲地(十地)。圓滿智度,永斷分別所起煩惱、所知二障的習氣及與前六識、第七識俱起的俱生所知障種子,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成就大法智,其法身猶如大雲,能覆蔽廣如虛空般的煩惱、所知二障種子而含具衆功德之水…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