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P6

  ..續本文上一頁”神會語錄有雲:“但遇真正善知識,一念相應,便成正覺。”並引《法華經》龍女于屈伸臂頃示現成佛爲據,謂禅宗所修如來禅“只顯頓門,唯在一念相應,實更不由階漸。”“若人見本性,即坐如來地。”如是見者即六度圓滿,一時具備恒河沙清淨功德。神會答崇遠法師問雲:“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黃檗希運用“無心”二字表述佛心,說曆十住十行十回向漸修得無心者,與從頓悟門一念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 但依此說,誰若自稱開悟,別人很可能會拿經上所講佛菩薩的標准來要求他表演神通等,神會與崇遠法師辯論中,崇遠問神會“用心于叁寶四果人在何地位?”答:“在滿足十地位。”崇遠即要求他現少許神變,神會的回答,大概只能說是講“用心”並非言“實證”了。慧能之後,不少南宗禅師解釋說,所謂頓悟成佛、見性成佛、本來是佛不假修證等語,只是就悟理、見地和持心之要而言,若論斷惑證果,必須悟後漸修,依所斷的煩惱及所證的福慧安立位次,其階位多依小乘四果或大乘道地。沩山靈佑謂“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強調頓悟後須漸修以淨除現業流識,漸除曠劫習氣。一般多以見道得法眼淨爲開悟,以煩惱之有無判定所證階位。如《宗範》卷下:“不對五塵而不起纖欲,是謂見惑盡相。”“外紛對五塵而了不迷逐,是謂思惑盡相。”

   五、密乘道清淨心的曆程

   在大乘基礎上成立的密教,以依佛陀的果地功德修瑜伽行而期“即身成佛”爲特質,與從菩薩萬行之因修起的“因乘”(大乘、“般若波羅蜜多乘”)相對,稱“果乘”。《大日經·悉地出現品》:“于無量階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門行道諸菩薩,即于此生而獲得之。”該經將障蔽本來覺性的煩惱妄執歸納爲從粗到細的叁重妄執,說破一重妄執即超一劫瑜伽行,若一生能破盡叁重妄執,便能超越叁阿僧劫,即身成佛,不需經曆長劫。《大日經義釋》卷一:“超一劫瑜祗行,即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祗劫。……若一生度次叁妄執,即一生成佛。”《金剛頂經》說:“若有衆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金剛頂瑜伽中發菩提心論》依密法修持,“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快速成佛的關鍵,在于衆生與佛本來同一體性,由修密法,感得諸佛果位的叁密加持,故能令自身本具的佛德快速開顯。真言宗依《大日經》,立有叁劫、六無畏、五種悉地、十地等修證階位。

   叁劫,謂初劫由觀蘊處界空,越百六十種世間心,證寂然界、出世間心,斷粗妄執,當于小乘見道至辟支佛位,當與辟支佛位齊時,名“極無言說處”,心滯無爲法相。第二劫由觀察蘊阿賴耶識無自性、諸法無我,知自心性,斷細妄執,超越二乘,當于顯教之見道位。第叁劫離有爲、無爲界,極無自性心生,斷極細妄執。越此叁劫,初證作爲佛果菩提之因的菩提心或得“佛慧初心”,入“一切智信解地”。

   六無畏,指一念菩提心的功德之六種位別,無畏爲安穩蘇息之義。一善無畏,謂修十善業而常生于人天,遠離叁惡道,指依叁密之行供養本尊之位。二身無畏,指修有相的本尊觀,至所觀的衆相現前,于己身離諸纏縛。叁無我無畏,指于瑜伽境界,觀心不可得,了知“我”乃五蘊假合,離假我之系縛。四法無畏,于瑜伽境界觀察諸法無性無生,如鏡像水月,遠離諸蘊之纏縛。以上四無畏爲初劫所修。五法無我無畏,由觀察法無我性,覺了本不生際,得心自在,爲第二劫之位。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觀心實際,住虛空無垢菩提心,遠離有爲、無爲界之纏縛,爲第叁劫之位。

   五種悉地者,一信,謂隨分清淨諸根,當于資糧、加行位。二入地,謂入初地見道。叁度五通仙人地,得五神通,當于菩薩叁地。四度二乘地,當于菩薩八地。五成佛,當菩薩九地至佛位。悉地(梵語SIDHI),意爲念願成就。

   十地之名目,與顯教經論所說相同。據《大日經疏》卷十五解釋,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初地從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從第五心到八心,得度聲聞緣覺境界;從第九心一向修菩薩道,至第十心名爲成佛。此十心中,從第一至第八心名爲見道,從第九至第十心名爲觀,初地十心圓滿即得《華嚴經》所說分身于百佛土示現成佛等遲地菩薩功德。二至十地,每一地也都有如前十心,而上地其功德比下地更爲圓滿。十地百心圓滿,至第十一地佛位,稱“無上悉地”。此百心成佛義,出《寶炬陀羅尼經》。

   《大日經疏》卷一說,密法修行者修習無相瑜伽觀心,入初地入心前半刹那,得“初法明道”,覺心本不生際,明見淨菩提心生大智慧光明,善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爾時“從妄想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滅除”。繼于初地入心後半刹那,得除蓋障叁昧,淨除煩惱、業、生、法、所知五種障,得五神通,八萬四千煩惱業垢忽然化爲八萬四千寶聚門,行住坐臥、去來睡寤,皆見十方諸佛顯現心中,得此叁昧,得與諸佛菩薩同等住,故名“位同大覺”,一生可證,但尚非究竟成佛之位,須繼續進修,至十地圓滿,方究竟成佛。

   無上瑜伽部密法父母二續的修證,分生起、圓滿二次第。生起次第叁密相應修本尊瑜伽,分叁內步:一初加行叁摩地,以供養、禮拜、忏悔、隨喜回向、歸依、發菩提心、誓約住道、持秘密戒八法積集資糧,建立護輪與曼荼羅,加持供物、鈴杵、自身,自觀爲本尊。二曼荼羅最勝叁摩地,于自觀爲本尊的觀越量寶殿,于其中觀無方佛等叁十二尊。叁羯摩王最勝叁摩地,觀想成就,得息災等四小悉地。生起次第成就,由修隨察、漸收二靜慮,入相似空境,見心性喻光明。圓滿(究竟)次第主要通過金剛念誦,修氣脈明點,于寂定心的基礎上修觀,其進程分五或六次第。五次第者:一金剛念誦,由特殊的誦咒收攝心氣,漸入正定。二心清淨,引發寂靜心。叁自加持,定力增長,得飛行等八大悉地。四樂現覺,現證心性光明,見道。五雙入,斷盡煩惱,成就佛果。六次第者:一身寂,由修金剛念誦而漸入寂定。二語寂,止息念誦,入定。叁心寂,同五次第之心清淨,于氣入中脈所現心寂上,究竟喻光明。四幻身,由細氣成就與所自觀本尊同樣的微細身(不淨幻身),可自由脫體而出。五(實)義光明,在氣入住融于中脈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證心性光明,見道,得清淨幻身,同五次第之樂現覺。五雙入,分斷、證二步。斷雙入又稱有學雙入,斷盡俱生煩惱障,證阿羅漢果,得同類相續無間金剛身。證雙入又稱無學雙入,斷盡所知障,證得佛果。從有學雙入到無學雙入,據所斷所知障,又分九個階位。此六次第從語寂算起,亦稱五次第,又作“五級邃路”、“深道五級”,出龍樹《五次第論》。

   據《大乘要道密集·解釋道果語錄金剛句記》,道果法密乘的修證階位,分五位:一資糧位,由修發願、忏悔、供養、持咒、誦經等,積集外相、內咒、密主、究竟真性四種資糧。二加行位,由修本尊瑜伽、氣脈明點,漸入定境,至明點熾盛爲暖位,氣至外頂、內心爲頂位,氣入中脈了達無生爲忍位,超越輪回爲世第一位。資糧、加行二位,統稱世間道,其境界分叁種“界集”(六大之積聚):初界集相爲敵,于地、風二大發生勝妙禅定,心得止息,發生脈氣之刺痛,夢見馬。中界集空性爲敵,觀想境界堅固,生明點刺痛,身無內外蟲蛆,不墮叁惡道。後界集對治昏沈,應念能見數位化身。同書《道果延晖集》說,世間道雖然有殊勝的禅定,而不能超出叁界,暖與智只是間或發生,不能持久。叁見道位,入菩薩初地。由空樂禅定之力,見數化身佛,中脈結開,親證真如。四修道位,從初地至第十叁地之上半。五究竟無學位,成佛,爲第十叁地之下半。從初地到佛地,爲出世間道。

   大手印法的修證,在初見明體後,分四瑜伽十二品。《大受印導引顯明本體四瑜伽》以叁品專一瑜伽配菩薩資糧、加行二位,下品離戲瑜伽配菩薩初地見道位,中品離戲瑜伽配二至五地,上品離戲瑜伽配六地,下品一味瑜伽配七地,中品一味瑜伽配八地,上品一味瑜伽配九地,中品無修瑜伽配十地,上品無修瑜伽配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

   大圓滿心中心法的修證分前行、正行,不立叁賢十地等階位。前行分不共、外、內、密四步。不共前行修氣脈明點,調和身與息,斷對衣食的染著。外前行修身、語、力、心,通過觀想咒字,摧除身障,通過生、住、滅叁門觀心,明白心性。內前行通過觀想淨除六道之種子及習氣。密前行依金剛誦、觀心等修定,得對心性的決定見。正行修徹卻、妥噶二法。徹卻體認心性,以叁種守護之要自然安住于所見心性而修光明定。妥噶依秘密之氣脈,融合六種光而修晝夜瑜伽,其成就分四步:一現見法性顯現,依眼根現見法性清淨光,身如龜在盆而無動作,語如啞巴無言,意如飛禽入網。二增長覺受顯現,法界五光顯現增長,身如重病人離一切嚴飾,語如瘋子任意肆言,心如中毒者決定斷除輪回。叁明體晉詣顯現,以所顯光明界印契一切,于所顯光明一一明點中顯現五方佛及其淨土,身如象入泥于刹那間掙脫,語隨其所說令人歡喜信受,心如痘病已愈者決定不再流轉叁界。四窮盡法性顯現,以本覺智慧光親見究竟法性,神通無礙,顯現佛陀之身利益衆生,身如屍體毫不驚怖,語如谷響隨聲而應,心如虛空煙霧散盡,自然寂靜明朗。

   注釋:

   [1]《雜阿含》第913經。

   [2]《雜阿含》第470經佛言。

   [3] 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頁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 同上頁11。

   [5] 同上頁46。

   [6]《華嚴經》卷叁四。

   [7]《華嚴經》卷叁八。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禅淺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