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就是智慧。什麼叫作不執著?以布施而言,布施就是慈悲,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了以後,沒有布施的對象、沒有布施的財物、沒有布施的自己,叁輪體空,能所俱空。
救度衆生,必須要用佛法來救。以救濟而言,只能救急,不能救貧。每個人都有其因果,假使前世沒有修福報,無論怎麼幫助他都很困難。所以,救人可以救急,今天沒有飯吃,我們給他叁天、五天的飯吃;他身體有病,我們將他送醫,這是慈悲心。但是,要讓他終身富貴、終身健康,是不可能的事,必須要他自己去努力。所以,我們要用佛法告訴他,每個人有叁世因果,要修善積福,檢討反省、慚愧忏悔,這樣去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古德雲:「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爲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做了善事,雖然還沒有看到善果,大禍已經遠離了;假使造惡多端,雖然還沒受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
把這些真理傳播給大衆,就是救人救世。是從根本來救、從心來救,也就是端正知見。假使我們自己的知見不正,怎麼去端正別人的知見?自己的心不淨,怎麼得到這種心地法門?所以,菩薩以禅悅爲食,法喜充滿,自己有法喜,才能把法布施給別人,對方才能得到法喜;自己有禅定的功夫,才知道這念清淨的心、超越的心、歸一的心,這個才是自己的法身慧命。了解這些道理,自己才有信心;假使自己都沒有信心,自己都沒有深入,怎麼去弘揚佛法?只是舍本求末、有理無事,只能講一講道理,人家再進一步問你,就講不出來了。
(五)
大乘佛法,就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自利當中才能利他,始終不離開群衆、不離開社會、不離開大衆,就是要悲智雙運,定慧等持。什麼是定慧等持?定就是不動,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一念不生。假使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但這個心像石頭、木頭一樣,也沒有用,成了無想定,所以,要有慧。這個心不但不動,還要清楚、明白、作主,就是一個知。知覺要存在,這就是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無上道,需要自己去養成;假使不養成,也是沒有用。
所以,打坐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還要養成。如果只能保持定慧不二這念心一秒鍾,功夫不夠。所以要繼續坐,發長遠心。別人能保持二十分鍾、叁十分鍾,你也能迎頭趕上。假使能保持一個鍾頭,坐到一支好香,不要得少爲足,要繼續發心,支支都是好香。到了這個境界了,還要延長,打坐的時候也存在,走路的時候也存在,跑香的時候也存在,這是一個開始。慢慢地,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晚上不會作惡夢,遠離夢想顛倒。所謂「聖人無夢」,因爲心歸一了,當然不會作夢。衆生始終都在夢當中,所謂「人生如夢」,因爲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確確實實是一個夢境。
貪財的人在作發財夢,貪色的人在作貪色的夢……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夢,每個人都在夢境當中。所謂「叁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氣還存在時,什麼都抓得死死的,什麼都不放,一旦無常來臨,什麼都帶不走。壞的念頭是作惡夢,好的念頭是作好夢。出家也是在作夢,作弘法的夢、建設道場的夢,這是好夢;但是,作了這些夢,也要能所俱空,達到不作夢的境界、無夢的境界。無夢就遠離生死、遠離顛倒,就是菩提心、無住心。
打坐的時候,這念心不但沒有壞的念頭,連好的念頭也沒有,能所俱空。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不著有、無兩邊,這念心超越時空,哪裏還有夢?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教下就是「菩提、涅槃」,是不作夢的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經過練習,最低限度不要作惡夢,只作好夢;等到統統都是好夢了,最後歸于無念、無住、無爲、無想、無相,不作夢的境界。如果不了解這個修行的層次,就會走錯路、走遠路。
打坐是先苦後甜,現在經過六天的熏修,自己檢討一下,妄想減少了沒有?是不是沒有妄想了?昏沈減少了沒有?是不是沒有昏沈了?這念菩提心現前了沒有?菩提心就是無住心,諸位聽法這念心不住有、不住空,不住明、不住暗,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上、不住下,「一切無所住,諸佛常現前」。我們這念清淨心、覺性,就是佛,不要向外尋找。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在這個地方用功,如何成道、如何成佛、如何得解脫?如何超凡入聖?方向找到了,照這個方向去走,走一步就是一步的光明;假使不走,一步光明都沒有,始終都是在無明、煩惱、顛倒當中。
(六)
「佛者,覺也。」覺察、覺照、覺悟,做到沒有?沒有的話,就成了一種口頭禅。因此,必須要落實覺察。覺察什麼?往內照,回光返照。光,就是我們的智慧,而不是另外有什麼光。這念智慧心現前,這念覺性現前,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明也存在、暗也存在,順境存在、逆境也存在,這就是光,有了這份光明,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走遠路,步步都是光明。
覺,有本覺、始覺。一切衆生都有本覺,雖然有本覺,但沒有始覺。我們現在開始覺悟,就是始覺。從凡夫一直到功德圓滿,無明漏盡,當中有六個層次,稱爲六即佛。這六個層次都是佛,但是如果沒有覺悟,這六個層次都是衆生;覺悟了,六個層次都是佛。
現在開始是始覺,繼續用功,跟智者、聖者有一點點相同了,稱爲相似覺。再繼續用功,「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現」,就是分證覺。到達十地滿心,稱爲等覺,彌勒菩薩就是等覺,將來時節因緣到了,就成無上正等正覺。覺,就是我們的覺性,必須自己實際在這裏用功;假使不用功,什麼都沒有,就是不覺的衆生。儒家也談「覺」,如「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道本來就是現成的,但是我們心當中有無明、煩惱,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把無明、煩惱統統沈澱、除掉,化腐朽爲神奇。
禅宗祖師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煩惱、都有垃圾,不能靠自殺或把身體燒掉來去除煩惱、垃圾,這是沒有用的,只有忍耐、改進,只有淨化自己、提升自己,這就要靠覺察的功夫。覺察到煩惱、昏沈、妄想一來,就把它照住。進一步,要把它照破。就好比我們心當中有小偷,小偷一來,就看著它。看著它,就是覺察。第二步,把它照破,把小偷變成好人。念佛也是一樣,念佛就是看到心當中的煩惱,把它念破,這就是真念佛的人。否則,嘴巴在念,心當中在打妄想,是沒有用的。憨山大師雲:「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爲什麼?口念、心也念,心念要照到煩惱那裏念;念了以後,身口意叁業就清淨了,目的是在這裏。
(七)
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對治法門,例如:叁十七助道品是「助道」,幫助我們成就道業;六波羅蜜也是助道;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助道品。道,本來就具足,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道,這念覺性、這念清淨心,就是道。佛經裏有個譬喻,我們的覺性「如金在礦」,黃金和礦是同時存在的,每個人心當中都有金礦。金礦在哪裏?在無明、煩惱當中。轉化無明、煩惱,就是煉金。在禅堂裏,經過七天的熏修、七天的錘煉,金現前了沒有?如果沒有,要繼續不斷地煉,把礦煉得幹幹淨淨,裏面的純金就會現前。
純金,是指我們本具的清淨心、本具的覺性、本具的佛性。真金不怕火煉,把純金煉出來,永遠不會再變成礦,就得到解脫,這就是理。了解理之後,動也如此,靜也如此,無論行住坐臥,始終有這個理。悟到這個理,就稱爲入理聖人,入了理上的聖,還不是真正的聖。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禅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這個道理、這個方向,告訴每一個人。了解這個道理,就入門了。入什麼門?入這個佛性之門、入這個心門。入了這個門,還要自己去用功,那就是功夫。
過去是見佛得度的根機,見到佛,佛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服著身。」馬上就成道。因爲原本只差一點點,只要增長你的信心,煩惱漏盡,就成阿羅漢果,但這種根機已經沒有了,這是第一批。第二批,佛只講四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成道了。第叁批,佛講經說法,修戒、修定、修慧,也能成道。現在的人是鈍根,天天誦經、天天忏悔,每天都講要息妄想,要回光返照,但是,一打坐始終就是昏沈,靜下來心當中都是妄想,或是感覺無聊,這念清淨心始終不現前,這是下根的人。
雖然如此,只要繼續不斷地用功、不斷地熏修,最後總有桶底脫落、煩惱漏盡的一天。過去六天都在用功,不是白費的,由于有過去的磨煉,經過不斷的努力,最後這一念清淨心就會現前。所以,自己要有這個信心,還是要用功,就是「念而無念,修而無修,做而無做」,始終不離開善法──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口只講好話,不講壞話;身只做善事,不做壞事──最低限度要達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步。假使連第一步都沒有走出去,要想成道,不是簡單的事。「萬丈高樓平地起」,佛法是以人爲根本,人以心爲根本,心以覺爲根本。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每個人都想成佛,最基本的要先完成人格;如同修建大樓,要先把地基打好,地基打好了,一步一步地建,就很簡單了,此外,還要持之以恒。
(八)
太虛大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如何完成呢?以儒家來說,做到仁、義、禮、智、信五常,人格就完整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學校倫理、政治倫理,這就是人的根本。假使連這個觀念都沒有,是不容易的。人有人格,僧有僧格。我們出了家,成爲僧衆,要建立僧格,就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惡念,把它照破,如叁十七助道品裏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修戒、定、慧叁無漏學,先要從這個根本上做起。就等于學英文一樣,要先把字母學好,發音要正,然後記生字……一步一步來,急也急不得。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格完整了,僧格完整了,然後要想成佛,就如同手掌翻過去是手背般易于達成。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佛經也提到「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一切都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我們從靈泉到中臺,也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這些成果不容易,也不是偶然的──出家衆積極建設,弘揚佛法;在家居士出錢出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除了建設中臺,還辦佛學院、成立大專青年禅學會、建設精舍,曆經千辛萬苦。由于四衆的努力,中臺禅寺、精舍、佛學院、國小、國中、高中、博物館都已建設完成,成就一個現代化的大叢林。有了這些成果,第一步成功了,不要得少爲足,還要百尺竿頭再進步,精進再精進。第二步,要繼續用功修行、弘法,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所以,我們的禅七沒有中斷過,目的就是在充實自己、淨化自己、提升自己;各地的精舍也沒有休息過,有各級禅修班,還有種種活動,這些都是同時進行,才有今天這種成果。
古德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百尺竿頭坐底人」是什麼人呢?就是阿羅漢。證到阿羅漢果,證到空,稱爲無學位。雖然站在最高「空」的境界,心空境寂,入了涅槃,但是,住在空當中,離開了群衆,缺乏大慈悲心,智慧、福德還沒有完全圓滿,所以要再進步才能達到叁覺圓滿,自覺、覺他、覺滿,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如何再進步?就是不住在空當中,和光同塵,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隨緣度衆,這就是「十方世界現全身」,空當中還有妙有。最終,要達到無住心,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可度。如釋迦牟尼佛所說,雖然說法四十九年,卻沒有說一句法;度了無量無邊衆生,卻沒有一個衆生可度。雖然沒有說法,還是積極地說法;雖然沒有度一個衆生,又積極不斷地度衆生。這就是「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明天還有半天的時間,沒有坐到好香,不要灰心,繼續努力,說不定下一分鍾好香就現前,要有這個信心。就如同走路到臺北,已經走百分之九十的路程了,要繼續不斷地走,最後一定能到臺北。又等于挖金礦一樣,拚命挖了十天、二十天、一個月……還沒有看到金礦,你就停止了,其實只差一點點,最後一鋤,金礦就現前了。所以,連最後一分鍾、最後一秒鍾都不要放棄。剛開始經過一天、二天、叁天……,還在昏沈、妄想當中,不要灰心,就是這樣坐下去,最後「一念相應成正覺」,跟清淨心、無爲心相應,好香就現前。
有了這支好香,就增加了信心。以後照這個方法,在動靜閑忙當中繼續用功。每個人都有一份,沒有哪個人沒有,只要有恒心、有信心,如儒家所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繼續不斷地坐。功夫是用出來的,不用就沒有,用就有希望,持之以恒,就能成功。這念心是本具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衆生求,一切無所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萬法歸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