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万法归宗

  万法归宗──一百年度春季僧众禅七导师开示

  (一)

  禅七过得非常快,明天就解七了。检讨一下,在这个禅七当中,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心是不是提得起又放得下,放得下又提得起?是不是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打坐是静,行香、跑香、早晚课诵,就是动。看看在动静当中,心是不是归一,是不是存在?这个就是功夫。

  无论是禅、净、密、律,都是讲这一念心。哪一念心?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要空、要觉。不仅如此,从开始发心,一直到这一口气不在的时候才能确定,这是根基差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不用等这么久,一闻千悟,说到就做到。说不打妄想,就是一念不生;不落昏沉,就一点昏沉都没有。这一念觉性就像一盏灯一样,清清楚楚、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静是如此,动也是如此;顺境如此,逆境也是如此;身体健康时如此,病时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这些不是偶然的。所以,前世有熏修,马上就能做得到;假使前世只是种一点善根,没有经过熏修、没有经过历练,没有一点成果,完全要靠今生来努力,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了解自己是上根?中根?下根?钝根?了解了以后,自己才知道用功。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从一步一脚印开始,修行就能落实。否则,如禅宗祖师所说:「说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说到做不到,就与道毫不相干、与本心毫不相干;与本心毫不相干,就与生死毫不相干。

  道究竟在哪里?自己要确实了解,要对得起自己,不能蒙蔽自己。假使蒙蔽他人,日久见人心,时间一久,人家还是知道;假使蒙蔽自己,自己马上就能知道,就要赶快觉察,知过、改过,这就是真正修道的人、修行的人。

  一个是知,一个是行,知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知和行要配合起来。行是事,知就是理。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理圆融、事理不二。如果有事没有理,盲目修行,就称为盲修瞎练,愈修愈糊涂,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方向。例如,走路要有一个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做学问也要有一个方向,学业才能成就;做事有一个方向,事业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不要走错路,道业才能成就。

  佛法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佛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要好高骛远。每个人都想成道,道在哪里?道不离心。心在哪里?心不离觉。不管修任何法门,都要觉察、觉照,要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其次,不要打妄想,六根要净、要定、要明、要归一。禅宗讲得更清楚,打坐的时候,始终不离当下这念心,这就是归一。

  修忏悔法门,忏悔了以后就清净了,不要再责备自己、折磨自己,安住正念,这就是归一。从今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不再造过失,这才是忏悔的目的。念佛,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最后也要归一。怎么归一?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归于当下这个觉性,从有念归于无念。诵经也是如此,能诵的这念心和所诵的经要归一,念了以后,不要执着一切境界,要把这念心归一。做事也是一样,有能做、所做,做了善事、做了功德,不要执着功德,要归一,能所俱空,要归到当下这个觉性。

  修善法是福报,不要执着福报,好事给他人,功德归三宝,坏事自己检讨、惭愧、忏悔,心始终要归一。修净土的人想生净土,怎么样才能生净土?三业清净,往生有份,六根都摄,见佛不难。所以,不是盲目地求生西方、求生东方、求生南方、求生北方,或是求佛来加持……这些都离道十万八千里,不可能生到净土。要想生净土,必须从因上来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修任何宗派都是一样,三业清净、六根归一,往生才有份。什么意思?就是要万法归宗,我们这念心才会净、才会定、才会明,才会有所成就,这就是佛、这就是道。

  (二)

  佛经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一条路,无论别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说什么佛菩萨出世,都迷惑不了你;假使不明白这些道理,就跟一般人一样,听到哪个地方有灵感、有神通,自己就乱了方寸,始终与道毫不相干。神通、感应在哪里?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当中,外面的感应都是舍本求末。所谓「心诚则灵」,拜土地公、恩主公、妈祖……也有一点感应;但是,心不诚了、心散掉了,就什么感应都没有了。一般民间信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最低限度可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可以提升社会道德。

  因此,我们要了解,「但得本,莫愁末」,心诚、心净、心定、心空,就是本。心清净了,不要求灵感,自然有感应;有了感应也不要执着,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我们这念心无远弗届,追求心的作用,等于在太阳底下找影子,是没有用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诵经、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离开自己本具的觉性,其他都是方便。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经年行脚,途中看到山脚下有一道光,老和尚觉得很奇怪,于是前去勘察究竟。到了山谷里面,看到一位老太太搭了一个篷子在那里修行。老和尚问:「老菩萨在这里用功多久了?」老太太回答:「二十多年了。」老和尚问:「你在这里用什么功?修什么行?」老太太说:「我念六字大明咒。」老和尚知道心念归一、心定了,自然就有光。老和尚问:「你是怎么念的?」老太太答:「唵嘛呢叭咪牛。」老和尚说:「老菩萨,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是『唵嘛呢叭咪吽』。」老太太听了以后,后悔得不得了:「糟糕了,我这二十年的修行白费了。好!现在开始念『唵嘛呢叭咪吽』。」老和尚离开后,回头一看,没有光了,再仔细观察,里面是一团黑气。老和尚知道老太太心生退悔,没有信心了。于是,老和尚回去跟老太太说:「老菩萨,我刚才是测验你的,你念的是对的。」老太太说:「师父!您真会捉弄人。」又重新念「唵嘛呢叭咪牛」,光又出现了。

  这是有定而没有慧,不知道「归一」。持咒、念佛,念到能所俱空,要归于觉性。光也是虚妄的,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就是道。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执着感应,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动都不动一下,为什么?执着这些境界,就是舍本求末。觉性就是光,不要执着。经云:「净寂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身无形无相,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当中。所以,心要归一,假使心不归一,心散乱、心颠倒,什么都没有用。

  (三)

  过去,潭州龙山和尚在山上住茅篷,专门照顾这念心。有一位行者在山脚水沟里看到一片菜叶流下来,知道一定有修行人在深山里住,就沿着这条溪慢慢往上找,结果找到龙山和尚。龙山和尚看住在深山这么隐密的地方,还是被人找到,于是马上搬家,与外隔绝。现在的社会是做不到的,到处都有人,寸土寸金,再高的山都有人管理,所以,整个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了。龙山和尚把茅篷烧掉,又移新居,他说了一首偈子:「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修行总是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一坐下来,一个杂念都没有,只有这念心,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一年到头都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又说:「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这就是专修、保养圣胎。我们现在修习大乘佛法,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假使你有龙山和尚这个功夫,我们也有关房可供专修;但是,假使没有这个功夫,住在关房里无聊、打妄想,倒不如面对社会,福慧双修,发长远心。

  道不离这念心,但是,一定要知道「道」在哪里。修行,一是修福报,我们平时在常住修福、在精舍弘法,这是慈悲、福德,结人缘、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结欢喜缘;假使没有缘,就没有办法度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跟大众广结善缘,不能结恶缘,结了恶缘,处处都是荆棘、都是障碍,所以要结善缘、结佛缘,就能左右逢源。

  修行就在这念心当中,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最后就得自在,这就是「静中养成,动中磨炼」,始终不离开当下这念心。诸位听法这念心要作主、要分明,要有定、有慧。《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没有天灾、没有雷电、没有风雪,整个虚空得一;有天灾,天就不一了。「地得一以宁」,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瘟疫、没有战争,大地就安宁了,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所以,不但是佛法讲归心,世间所有一切都要归一、归零。人也要归零、归空、归觉,只有这念心,就能超凡入圣。

  过去一切佛菩萨、一切圣贤,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走错路、走远路。所以,古德讲:「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一般人到处去朝圣、到处去拜拜,为什么朝圣会挤死人?是不是圣不灵?大家要了解,圣在心当中,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定、心净、心明、心空,烦恼漏尽,这就是佛。《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觉性,不知道检讨反省,不知道破除我执、法执、漏尽三惑,向外求佛,就是舍本求末。心当中的烦恼化除多少,心就净化多少。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定慧等持。

  (四)

  什么是定慧等持?什么是福慧双修?什么是悲智双运?悲,就是慈悲,要救度众生,给大众方便,这就是慈悲、就是福报。什么是智?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三轮体空就是智,修了善法而不…

《万法归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