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法歸宗

  萬法歸宗──一百年度春季僧衆禅七導師開示

  (一)

  禅七過得非常快,明天就解七了。檢討一下,在這個禅七當中,有沒有坐到一支好香?心是不是提得起又放得下,放得下又提得起?是不是靜也靜得,動也動得?打坐是靜,行香、跑香、早晚課誦,就是動。看看在動靜當中,心是不是歸一,是不是存在?這個就是功夫。

  無論是禅、淨、密、律,都是講這一念心。哪一念心?諸位聽法這一念心。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這念心要淨、要定、要明、要空、要覺。不僅如此,從開始發心,一直到這一口氣不在的時候才能確定,這是根基差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不用等這麼久,一聞千悟,說到就做到。說不打妄想,就是一念不生;不落昏沈,就一點昏沈都沒有。這一念覺性就像一盞燈一樣,清清楚楚、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惡念。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靜是如此,動也是如此;順境如此,逆境也是如此;身體健康時如此,病時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這些不是偶然的。所以,前世有熏修,馬上就能做得到;假使前世只是種一點善根,沒有經過熏修、沒有經過曆練,沒有一點成果,完全要靠今生來努力,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了解自己是上根?中根?下根?鈍根?了解了以後,自己才知道用功。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骛遠。從一步一腳印開始,修行就能落實。否則,如禅宗祖師所說:「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說到做不到,就與道毫不相幹、與本心毫不相幹;與本心毫不相幹,就與生死毫不相幹。

  道究竟在哪裏?自己要確實了解,要對得起自己,不能蒙蔽自己。假使蒙蔽他人,日久見人心,時間一久,人家還是知道;假使蒙蔽自己,自己馬上就能知道,就要趕快覺察,知過、改過,這就是真正修道的人、修行的人。

  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到哪裏,就做到哪裏,知和行要配合起來。行是事,知就是理。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理圓融、事理不二。如果有事沒有理,盲目修行,就稱爲盲修瞎練,愈修愈糊塗,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方向。例如,走路要有一個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做學問也要有一個方向,學業才能成就;做事有一個方向,事業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不要走錯路,道業才能成就。

  佛法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佛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要好高骛遠。每個人都想成道,道在哪裏?道不離心。心在哪裏?心不離覺。不管修任何法門,都要覺察、覺照,要使身口意叁業清淨。其次,不要打妄想,六根要淨、要定、要明、要歸一。禅宗講得更清楚,打坐的時候,始終不離當下這念心,這就是歸一。

  修忏悔法門,忏悔了以後就清淨了,不要再責備自己、折磨自己,安住正念,這就是歸一。從今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不再造過失,這才是忏悔的目的。念佛,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最後也要歸一。怎麼歸一?沒有能念之心、沒有所念之佛,歸于當下這個覺性,從有念歸于無念。誦經也是如此,能誦的這念心和所誦的經要歸一,念了以後,不要執著一切境界,要把這念心歸一。做事也是一樣,有能做、所做,做了善事、做了功德,不要執著功德,要歸一,能所俱空,要歸到當下這個覺性。

  修善法是福報,不要執著福報,好事給他人,功德歸叁寶,壞事自己檢討、慚愧、忏悔,心始終要歸一。修淨土的人想生淨土,怎麼樣才能生淨土?叁業清淨,往生有份,六根都攝,見佛不難。所以,不是盲目地求生西方、求生東方、求生南方、求生北方,或是求佛來加持……這些都離道十萬八千裏,不可能生到淨土。要想生淨土,必須從因上來修,「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修任何宗派都是一樣,叁業清淨、六根歸一,往生才有份。什麼意思?就是要萬法歸宗,我們這念心才會淨、才會定、才會明,才會有所成就,這就是佛、這就是道。

  (二)

  佛經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明白這些道理,就找到一條路,無論別人講得如何天花亂墜,說什麼佛菩薩出世,都迷惑不了你;假使不明白這些道理,就跟一般人一樣,聽到哪個地方有靈感、有神通,自己就亂了方寸,始終與道毫不相幹。神通、感應在哪裏?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這念清淨心、無爲心當中,外面的感應都是舍本求末。所謂「心誠則靈」,拜土地公、恩主公、媽祖……也有一點感應;但是,心不誠了、心散掉了,就什麼感應都沒有了。一般民間信仰相信「舉頭叁尺有神明」,最低限度可以約束自己、管理自己,可以提升社會道德。

  因此,我們要了解,「但得本,莫愁末」,心誠、心淨、心定、心空,就是本。心清淨了,不要求靈感,自然有感應;有了感應也不要執著,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我們這念心無遠弗屆,追求心的作用,等于在太陽底下找影子,是沒有用的。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誦經、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離開自己本具的覺性,其他都是方便。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經年行腳,途中看到山腳下有一道光,老和尚覺得很奇怪,于是前去勘察究竟。到了山谷裏面,看到一位老太太搭了一個篷子在那裏修行。老和尚問:「老菩薩在這裏用功多久了?」老太太回答:「二十多年了。」老和尚問:「你在這裏用什麼功?修什麼行?」老太太說:「我念六字大明咒。」老和尚知道心念歸一、心定了,自然就有光。老和尚問:「你是怎麼念的?」老太太答:「唵嘛呢叭咪牛。」老和尚說:「老菩薩,你念錯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是『唵嘛呢叭咪吽』。」老太太聽了以後,後悔得不得了:「糟糕了,我這二十年的修行白費了。好!現在開始念『唵嘛呢叭咪吽』。」老和尚離開後,回頭一看,沒有光了,再仔細觀察,裏面是一團黑氣。老和尚知道老太太心生退悔,沒有信心了。于是,老和尚回去跟老太太說:「老菩薩,我剛才是測驗你的,你念的是對的。」老太太說:「師父!您真會捉弄人。」又重新念「唵嘛呢叭咪牛」,光又出現了。

  這是有定而沒有慧,不知道「歸一」。持咒、念佛,念到能所俱空,要歸于覺性。光也是虛妄的,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就是道。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執著感應,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動都不動一下,爲什麼?執著這些境界,就是舍本求末。覺性就是光,不要執著。經雲:「淨寂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法身無形無相,十方虛空都在這念心當中。所以,心要歸一,假使心不歸一,心散亂、心顛倒,什麼都沒有用。

  (叁)

  過去,潭州龍山和尚在山上住茅篷,專門照顧這念心。有一位行者在山腳水溝裏看到一片菜葉流下來,知道一定有修行人在深山裏住,就沿著這條溪慢慢往上找,結果找到龍山和尚。龍山和尚看住在深山這麼隱密的地方,還是被人找到,于是馬上搬家,與外隔絕。現在的社會是做不到的,到處都有人,寸土寸金,再高的山都有人管理,所以,整個時間、空間都不一樣了。龍山和尚把茅篷燒掉,又移新居,他說了一首偈子:「叁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修行總是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一坐下來,一個雜念都沒有,只有這念心,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一年到頭都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又說:「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這就是專修、保養聖胎。我們現在修習大乘佛法,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假使你有龍山和尚這個功夫,我們也有關房可供專修;但是,假使沒有這個功夫,住在關房裏無聊、打妄想,倒不如面對社會,福慧雙修,發長遠心。

  道不離這念心,但是,一定要知道「道」在哪裏。修行,一是修福報,我們平時在常住修福、在精舍弘法,這是慈悲、福德,結人緣、結善緣、結佛緣、結法緣、結歡喜緣;假使沒有緣,就沒有辦法度衆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跟大衆廣結善緣,不能結惡緣,結了惡緣,處處都是荊棘、都是障礙,所以要結善緣、結佛緣,就能左右逢源。

  修行就在這念心當中,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最後就得自在,這就是「靜中養成,動中磨煉」,始終不離開當下這念心。諸位聽法這念心要作主、要分明,要有定、有慧。《老子》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沒有天災、沒有雷電、沒有風雪,整個虛空得一;有天災,天就不一了。「地得一以甯」,沒有地震、沒有海嘯、沒有瘟疫、沒有戰爭,大地就安甯了,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所以,不但是佛法講歸心,世間所有一切都要歸一、歸零。人也要歸零、歸空、歸覺,只有這念心,就能超凡入聖。

  過去一切佛菩薩、一切聖賢,都是這樣修出來的。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就會走錯路、走遠路。所以,古德講:「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一般人到處去朝聖、到處去拜拜,爲什麼朝聖會擠死人?是不是聖不靈?大家要了解,聖在心當中,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定、心淨、心明、心空,煩惱漏盡,這就是佛。《六祖壇經》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覺性,不知道檢討反省,不知道破除我執、法執、漏盡叁惑,向外求佛,就是舍本求末。心當中的煩惱化除多少,心就淨化多少。所以,修行要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定慧等持。

  (四)

  什麼是定慧等持?什麼是福慧雙修?什麼是悲智雙運?悲,就是慈悲,要救度衆生,給大衆方便,這就是慈悲、就是福報。什麼是智?如《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叁輪體空就是智,修了善法而不…

《萬法歸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