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融通之省思▪P3

  ..續本文上一頁,製造出“科學的迷信”。王季同《科學之根本問題》、王恩洋《佛法爲今時所必需》等文章指出,科學發達盡管提高了物質的利用,滿足了人類的生活享受和愉樂便利,但並不能徹底改變人類諸苦交攻的境遇,無力消滅戰亂、鬥爭、欺詐、剝削,更不能滿足人類的一切欲望,令人獲得永恒的安樂。苦樂唯決定于人心之欣厭,不可能由任性縱欲、滿足物質生活而達到極樂。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令人獲得永恒安樂,還須走佛學以智慧自淨其心的路線。

   對科技發達所造成的弊病,弘法者們也作了揭露批判。王恩洋謂隨科學、工業之發達,“一面殺人之具既精,一面貧富之差日遠,由茲怨毒潛伏,苦多樂少,抑郁憤慨之氣,充塞人心”(《佛法爲今時所必須》),醞釀著破壞與戰爭。陳健民指責科學家的研究因不離人欲與功利,故其成果難免“被政治家所利用,企業家所奴役,軍事家所指揮”,發生助長物欲、汙染環境等副作用。羅無虛《佛法在原子時代》揭露科學在物質方面的成就造成了生活緊張、病患日多等苦惱,令宗教貶值,道德失範,使很多人喪失信仰,空虛彷徨。然科學本身是工具,無所謂功過,就像火,善用之可以煮飯,不善用之可以成災。科學既能增加人類的幸福,也可以毀滅整個人類,關鍵是人類怎樣去利用它。隨科技發展而來的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知識爆炸、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等弊病,實際不應歸罪于科學,而應歸咎于人類缺乏合理利用科學的智慧。

   弘法者們著重揭露了科學在認識世界方面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方法上的缺陷。歐陽竟無揭露科學方法局限于人類意識的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電子而術窮”(《與章行嚴書》),無法窮徹萬法的底蘊。太虛稱現時未能擴充心覺而得全宇宙之誠驗的科學爲“狹義的科學”,其研究方法擴充我人感驗的能力有限,無法修繕意識的缺陷,科學方法加上佛教修繕意識、開發潛能的高級瑜伽方法,方稱廣義的科學方法,用這種廣義科學方法才可能窮盡世界的真相。王季同判現今之科學爲建立于常人時、空、量、度等常識基礎上的“歐克裏得式”之科學,難以克服常識之相對性、虛妄性,其根本的缺陷是未曾重新審察和估價人類的知識源頭,就像科學家測量光電磁等而未曾檢查所用的儀器。對于心、物的深層關系及認識形成的最終原因,科學至今難以提供明確的答案;對于實際上最爲切要的人類心理現象的研究,科學最顯薄弱,而且其方法也最不可靠。佛法的寶貴,在于它一開始便從人類知識源頭上著眼審察,對我人感知進行檢驗,可謂檢討人類整個認識的專科。

   近現代弘法者們運用佛法的知見,對唯科學主義、科學迷信和科學的局限弊端所作的批判,對佛學與科學相比較而顯現的殊勝之肯定,在當代世界反省科技的思潮中,獨具特色,頗有深度。在科技救世的信仰破滅、科技弊端危及人類生存、科學理論面臨“終結”困境的今天,佛法對科學的批判,對促使人類正確反思科技利弊,掌握善用科技的智慧,促進科學的統合和飛躍,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此可謂佛學在科學時代的最大價值所在。

  積極回應科學之挑戰

   佛學雖然具有超然于科學的內涵,有資格對科學作出批判,但科學的高度發達,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人類生活方式的巨變,及研究人自身的心理學等學科在近幾十年來的日益迅猛的進展,畢竟對古老的佛教形成挑戰,可能是未來世紀的佛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佛教應發揚應時契機的精神,正視科學,面向未來,以佛法所本具、科學所持有的理性的、開放的心態,積極回應科學的挑戰,發揮應負的正確引導科學、賦予人類以善用科學的智慧之作用。

   如果說,未來科學的發展不能離了佛法智慧之啓迪的話,那麼,未來佛教的發展,也不能離了科學的促進。佛教應以佛法所強調的離我法二執的客觀、平等態度,如實正觀自身,正觀科學。應當承認和贊揚科學利樂人類乃至以現代信息傳媒技術等惠施于佛法弘揚之功德;應當承認科學與佛學,乃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雙軌,缺一不可;應當承認科學在求實精神、精密度、研究方法、檢測手段等方面有其獨具的優點,有些地方乃古老的佛教所不及;應當承認佛法雖精深博大,獨擅出世間之道,但主要傳揚于古代,又受衆生主觀信仰之感情因素及保守習性的影響,與科學相比,在有些方面顯得古舊,存在缺陷,應吸取科學之特長以改進、發展自身;從“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角度,應將同屬人類智慧成果的科學看作佛法的組成部分,佛法乃本具真實的發現,並非僅僅是佛陀、祖師所宣說。

   面向未來,正視科學挑戰的佛教,大概不能僅僅做引科學論證佛法的文章,而應依經論所示將科學列入佛弟子修習智慧與方便的課程;大概不能僅僅引科學成果诠釋、注解佛學,而應運用佛法的智慧去發展、指導科學,完善科學的研究方法,糾正科學的謬誤。應采用科學的歸納、觀測、統計等方法,闡發佛學的因果等理論和修證的效驗,總結佛學的修持方法。應吸收現代科學的管理、教育、心理治療等方法,運用于教團建設、人才培養、教法傳布。應充分運用信息傳播工具等科技成果,擴大佛法信息的傳播。只有從多方面回應科學挑戰,運用科學,促進科學,與科學共進同趨,才能使佛法煥發無限生機于未來。

  錄自《法音》雜志

  

  

《佛學與科學融通之省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國禅宗的振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