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投生豬胎,因爲物以類聚,以及業力導引。業力是一個人一生中思想、語言、行爲的總和,業牽著靈魂隨著因果律往返于六道,靈魂以業力爲素材,乃是有質量的生命體,來自原本的自我。真實的必定是原本、永恒如此的,稱爲法身。法身遍虛空,沒有業,則無一物,但是隨著想念、行爲,能幻化出萬事萬物,産生因果輪回。
所以人要學禅,要消業。而學禅的重點則在體悟不二法門,第一腦筋要單純,第二保持安祥。把一切差別相統一起來,不再逐物遷流,逐相而沈,才能消業,才能解脫。
智商可遺傳物以類聚故
問:智商高低,對學禅有差異否?
答:智商太低的人無法成佛。佛是大智慧、大覺者。所以學佛首先要修福慧。智慧很可貴,智商可遺傳,因爲前世的性格與內涵,跟現在的父母相近,所以來投胎。物以類聚,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如果夫妻感情調和,小孩會愈來愈健康,愈來愈聰明,長大後一定是個人才,緣生很可貴。所以人與人之間應和睦,社會以安定爲尚,學禅以心安爲尚。
去掉我執才會有真正的謙虛
問:內心很謙虛的人,能否去掉我執?
答:謙虛和我執是互爲因果的,沒有我執的人他是真謙虛,有我執而又很謙虛的人那是假謙虛。你必須真正去掉我執,那才是真謙虛。任何人能處處謙虛,就是一種功德。人如果不謙虛,驕傲、自大,處處跟別人磨擦,給別人製造煩惱,別人的煩惱反射到你的身上,你也煩惱,你如果處處謙虛,你就是在散布安祥,製造喜悅,你就有功德,你也活在喜悅中。我覺得去掉我執以後才會有真正的謙虛,而不是謙虛能夠去掉我執。不過,能夠謙虛對于去我執是有幫助的,因爲我執是很難的事,你能夠去得掉我執,那一切都圓滿;而謙虛也是很難的,我明明會,別人卻說我不會,明明我做得對,他卻說我不對,我不但不氣惱,反而很誠懇、很謙虛地說“請你多指教”。若能這樣已經開始去我執了。
你如果能謙虛到極點,而別人誣蔑你、壓低你,把你貶低而你又不生氣,那就是真的去掉我執了。你這個問題很好。
正信可以提升性靈
問:在我的業務工作上,經常要面對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這種環境中,應如何保任心態,而不影響修行?
答:宗教都很好,凡是信神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在心理上不要以爲他跟我的信仰不同,我跟他是對立的、是矛盾的,這就錯了。釋迦牟尼就是上帝;上帝就是釋迦牟尼嘛!我講這個話,不是開玩笑,不是戲論。你想一想,天主教說聖靈、聖父、聖子叁位一體,爲什麼說聖父、聖子與聖靈?因爲沒有聖靈,就沒有聖父、聖子;因爲只有聖父、聖子他不靈嘛!以宗教哲學來講,聖靈是宇宙生命的本體,聖父聖子是人格化的神,人格化的神跟聖靈合而爲一。盡管天主教沒有說人可以成佛,或成爲上帝,但是人成佛或成爲上帝不但是可能,而且是事實。
古老的印度教說有大梵、梵天、濕婆。大梵就是聖靈。梵天就是上帝。濕婆就是毀滅之神。上帝是創造之神,濕婆在梵文中的含意應該是夏娃。跟天主教的亞當夏娃一樣是毀滅之神。
宗教文字的記載,看不懂的地方那是真語、實語或者說是寓言。佛講羊、鹿、牛叁車是寓言,叁車是假,一車是實。佛講“貧子衣珠”,“二十年中但令除糞”都是寓言,我們要了解宗教的真實,最好由自己去體悟,體悟到了以後,便進入了“不二法門”,能入不二法門,便一切都是不二:苦樂不二、人我不二、得失不二、菩提煩惱不二,一切不二,佛教與其它的任何宗教也都是不二的,用不著計較分別。如果你的心力很強,用愛心去包容一切,別人不排斥你,那就是你的勝利,是真正的勝利。
不執有爲便是無爲
問:如何把“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處處調和”的修行變成“無爲”?
答:剛才講禅宗的法門是不二的。你不要以爲“有爲”跟“無爲”是對立的。你要時時自覺,自覺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呢?自覺,你能要他不覺嗎?你不能吹熄生命之火,它就是時時自覺,除非你神經衰弱,否則你想什麼都會知道。我們在座的朋友,絕大部分自己想什麼自己都知道,這麼多年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很好笑。能進入不二法門,有爲就是無爲(有爲不執著有爲便是無爲),無爲就是有爲,沒有辦法劃分。我這樣說,各位想必能夠感受得到,你要找絕對的無爲,沒有。因爲“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沒有一樣東西是停止不動的。其實它是動的,因爲所有的物質都是原子堆積的,所有的原子都是電子構成的,電子是動的,它若不動的話,便不能保持質子的平衡,不能維持質子的穩定性,那裏還會有這個茶杯呢?它若不穩定老早消失了。所以天下沒有任何事物是不動的,所謂的真無爲就是有爲;有爲、無爲是不二的。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他說“我沒有說一個字”,在他來講是真語、是實語,不是說笑話。你說他是有爲是無爲呢?四十九年弘法度生,遭遇到很多困難,是有爲無爲呢?各位不要用二分法,要把它一元化,要進入不二法門就是一元化,如果你把它分爲有爲、無爲,分得愈多,心亂得愈厲害,你想保持安祥就不可能。時時自覺的覺受就是無爲,自覺還要用力氣嗎?要付出多少熱量功能才能無爲?不需要!要自覺就自覺。
念念自知,你若沒有神經衰弱,沒有妄想症,你自己心裏想什麼,自己應該清楚地知道。如果妄想多了就變成多頭意識,多頭意識就違反安祥,心就混亂了。久而久之會神經衰弱。如果你能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秒秒安祥,那你已經是無爲了。
以誠待人可以化阻力爲助力
問:在逆境中如何化阻力爲助力。
答:假如你認爲阻力存在的話,阻力就是阻力,怎能變成助力呢?你若是不接受阻力所帶給你的壓力,你很樂觀、很耐煩,像數學分解因式的括弧一樣,一層一層的把那些括弧去掉,問題就解決了。我們用耐心、用包容、用樂觀、用不執著,以誠待人,就可以化解阻力爲助力。
面對至親去世的正確態度
問:修學安祥禅的人該如何面對長輩至親的死別?又應該如何處理後事?
答:佛法講“隨緣”,隨緣就是適應當前的條件,這個緣字有很多解釋,應用最多的是“條件”。你問我,我告訴你了,但是大家反對這麼做,你也莫法度(臺語),大家主張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必起什麼爭執,不必堅持一定要怎樣。親人死了,我們悲傷,我們就痛哭一場,生離死別是人之常情。我們可以哭,但是不要自我催眠──說我好傷心,我好傷心……那不好。生老病死誰都不能避免,我們紀念死者,我們就努力做好人,不要讓他失望,這就對了。
至于說如何處理?人死後最好是火葬,火葬有叁大利益:第一,葬費便宜。第二,不占空間,現在人口一天比一天多,到墳地看看,死人占了活人的空間,這也不好。第叁,人剛死的時候四肢五官都還正常,如果你把他土葬,他仍然貪戀著屍體,執迷不悟地說這就是我,看著屍體一天天的變化,嘴唇幹了牙齒就露出來了;肉爛掉了鼻孔就出來了,眼睛爛掉了,兩個空洞就出來了,他會以爲自己就是那副樣子,所以鬼都是很難看的。如果用火葬就可免去這一層顧慮。所以火葬比較好。
至于親人死了,哭泣悲傷,那是沒有幫助的。他的靈魂還不會立刻走,由于他貪戀著紅塵,舍不得這個家,所以多半還在附近活動。人是有靈魂的,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了,人沒有死前過磅,一斷氣再過磅,體重明顯減輕了。這時請個高僧給他念經超度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他的文化不太高,念經他也不一定懂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懂,那就沒什麼效果。不如你用臺語給他事先錄一篇“安祥之美”,他一斷氣就放給他聽,或許對他有些幫助。
人都是癡啊!癡而執,由生執到死執,你如果想教他早些解脫,就不如一把火燒掉,讓他無可貪戀,找不到屍體了。你能不能當家作主火葬呢?如果親戚朋友都反對,你也莫可奈何,不如他活著的時候多孝順他,給他快樂,不要使他生氣就好了。
善用思惟有益健康
問:看電視時,目睹骨肉分離的情景,會掉眼淚,對修行是否有礙?
答:你能看電視,想必時間很充裕,那也不壞啊!對修行沒有什麼妨礙。有些人看電視,看完了以後氣得不得了,說這個壞人爲什麼不死啊!我的小孩看電視,說你這個精靈王,這麼壞,怎麼老天爺不懲罰他,還要他當精靈王嗎?沒有天理!說著說著拍桌子。我說少爺!這個桌子不堅固,當心壞了!(哄笑)看電視對修行雖無大礙,但如果有多余的時間,不如閉目養神,或坐在那兒反省,我感覺這個比看電視獲益要大,對身體的健康、對做人的通暢、對自己的家庭幸福,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有一個小時看電視的時間肯做反省功夫、肯去冥想,就是指月錄講的“思盡還原、性相常在”,對人的健康很有益處。你要是每天什麼都不想,到了六十歲就會得老人癡呆症;如果一天到晚亂想,不到六十歲,就會精神分裂。
所以,要善用自己的心去思惟,思惟生命的本源;思惟何以是不二法門?把這些問題都思出答案來。虛雲老和尚爲什麼活了一百二十歲?當他一百一十二歲時,遭到“雲門事變”,被打得斷氣叁次都沒有死,那是因爲他想得很多,他所想的不傷身體,不影響健康,爲什麼?因爲他所想的都不是爲他自己,他所想的跟他個人的利害得失無關,因此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臨走的時候,還寫了一首詩,不但沒有患老人癡呆症,而且智慧更升華。
放輕松執著越少安祥越深
問:安祥發露時,覺得比以前通暢。然而要如何去行,才能使安祥更加深,不會因執著或把玩光景而耽擱。又安祥加深後,怎樣才不會退失?
答:安祥發露以後就要保任及…
《解惑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