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一▪P5

  ..續本文上一頁思無爲的心態?

  如何破除無明?

  問:菩提自性既然本來清淨,那無明之一念,又是如何産生的?恭請開示。

  答:你這個問題問得的很好。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也就是俱生無明,我們講心經,提到十二因緣時,略略提及,它是與生俱來的。既然是本來清淨,何以有山河大地?

  圓覺經上曾有菩薩問佛:“諸佛如來,什麼時候再變成衆生呢?”佛就問他:“譬如黃金由礦石裏提煉出來後,你說說看,這純金什麼時候再恢複成礦石?”這位菩薩說:“這是不可能的。”佛說:“諸佛如來也是這樣的。”這就說明了人的無明,與佛性同在的根本無明,也就是伴隨著人誕生的俱生無明。生命沒有經過開發、鍛煉、淨化,是渾沌的。因此衆生雖有佛性,若不開發,當體就是無明。

  自性本來清淨,是說沒有受胎前,沒有受熏以前本自清淨,沒有造業以前的心,原本解脫、光明,一旦起惑造業,就面目全非了。

  佛法是對衆生說的,人既然有了肉體而生“我執”,同時也就有了無明,既然有了俱生無明,無明與生俱來,從生下來就在執我、著相、認同,而迷卻了本來面目。小孩子見東西就抓,然後産生貪愛、見取,雖然自性本來清淨,怎奈衆生背覺合塵?因此,參禅即是要人參究“無無明”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教人找回那顆失落了本來清淨的心。

  本心既然本來清淨,爲什麼又有分別心呢?那是因爲你從小習慣“見取”、“分別”,在森羅萬象,五光十色中,迷卻了來時路,塵封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你只要找回那“本來清淨”的“本來面目”就對了。而且你有權、有責任、也有能力淨化你自己,當你抖落塵垢、銷盡無明,把自己淨化了以後,就是不怕火煉的真金了。也無須說的太遠,最簡易的是只要你能保持現在的心態──你現在的心態,既不多一樣,也不少一樣,只要你保持住現在的心態,就“直了成佛”了,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八風不動固守封疆

  問:十月二十叁日參加禅友座談會,心中充滿安祥,但後來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之事,安祥便消失了,請問應如何對治?恭請開示。

  答:如何對治?就是八風不動,不要被外境所轉,固守封疆。如果勉強地區分我們人的心意識,大概有四個層次。第一是睡眠意識,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了,睡眠還會有意識嗎?如果睡眠沒有意識,新發明的睡眠學習機又賣給誰呢?睡眠是有意識的。

  第二是二元意識,也就是相對意識。早上一睜開眼睛,入目全是相對的:人我、物我、是非、好壞、得失、對錯……等等都是相對(二元)的。

  第叁是自我意識,突出純粹的自我,又叫“獨頭意識”。參禅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像虛雲大師,倒茶水燙了手,摔了杯子,就開悟了。那就是說,當你把意識集中到唯有獨頭意識時,觸機遇緣,再把獨頭意識打破,便呈現無我意識。初學佛法的人,開口閉口一個勁兒地說“無我”,須知那是不可能的。古德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一定先要“唯我獨尊”,長時的涵養、保任,然後才能無我、非無我。

  我這麼說,重點不在談有我、無我,各位不要誤會,如果你以爲後者起,前者消,一段段地丟掉,那就錯了。並不是二元意識擡頭就抛掉睡眠意識;自我意識凝聚就丟掉二元意識,到達真無我意識時就泯滅自我意識,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而是說後者涵攝前者,如此涵攝就形成均衡的心態,否則便會過與不及。這種心態是種什麼覺受呢?它就是你現在正在感受的,這就是中道,也是甚深安祥。

  人們若用這種心態去面對五彩缤紛的社會,就會有“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省力即是得力的受用,也就是“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的大圓鏡智現前。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靠時間來完成。菩提種子在你心裏還沒有發芽、生根、茁壯、轉化前,要細心“保任”,等到有一天,安祥即你,你即安祥時,不管到那兒去,你永遠都擁有安祥,就有自受用分了。“不經一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收獲必須耕耘,成功要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現在一般人的心理很可怕,他只想獲得,不肯付出;只要收獲,不肯耕耘,甚至最好是你耕耘,我收獲;搞六合彩、大家樂、玩股票乃至搶銀樓、綁架……等等罪行,都是由這種心態所造成。這就是只管今天,放棄明天的心態,一個不畏明天的人,他怎會擁有明天?

  我們學法,應該以耕耘搏取收獲,以努力換取成功,如果你不下一番工夫,沒有經過淨化和錘煉,就不可能會修行成功。見性成佛是沒錯,那是因地佛;只是具備了成佛的基本前提,還沒有獲得結論;樹苗雖種植了,要想吃果子那還需要下一番灌溉、培植的工夫才行。

  自尊自重才能活得自在

  問:“我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連作夢也是如此,怎麼會這樣呢?”另一個問題:“某人並無得罪我之處,但我見他一舉一動皆覺討厭,明知不對,但一直改不過來,應如何對治?”恭請開示。

  答:煩惱從那裏來?煩惱從人來。但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你能活得下去嗎?必須互助、互濟、互依、互存才行。

  人都有些排他性和幹擾性。唯有自尊、自重、自信,才能活得自在。試看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通過絲路到印度取經,來回途中就走了十幾年,沒有心力行嗎?修行需要心力,很多人都習慣于看別人的臉色去生活。我曾經講過一句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的。”請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建立在別人主觀淺見的好惡之上,你就不免活得很苦。正確的態度是:人活著只求心安。只要做到“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爲,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就可以活得心安無愧了。至于說常常會看別人不順眼,那是突出“我執”以後的偏見,也是煩惱的根源。

  六祖壇經告訴我們要“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非,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不要去挑剔別人的錯誤,而要“照顧腳下”,也就是保任,莫忘修行。

  修行要“如救頭燃”,那裏有閑工夫去注意別人的好壞?若是發現別人錯得離譜,因此而生厭惡心,那就更不應該了。因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誰都厭惡他,此人活的豈非可憐得很?更何況人若是活在錯誤和罪惡裏,那就更可憐憫,因爲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一個走向罪惡的人也就是在走向毀滅,活在錯誤裏的人,必然也是活在煩惱之中,憐憫他都來不及,何須生氣呢?

  如何辨別修行有無進步?

  問:努力修行,但是進步了沒有?如何辨別?

  答: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靈救濟法門。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就端看你煩惱有沒有減少?活得是否潇灑、自在而定。

  有人問我:“禅既然是實證的,怎樣才能感覺得到?看得出來?”我說:“禅是讓你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禅常常顯示在你對人群的親和力與同化力上,而能使自他都能清楚地感受,恰如立竿見影一般。”

  什麼叫做親和力?一個活在安祥中的人,他就是禅。安祥就是正受,一個活在正受中的人,秒秒享有真實受用,他怎會討厭別人?反之,他會使人覺得可信、可親,這就是親和力。

  甚麼是同化力?一個已除去大半心垢,到達秒秒安祥的人,他對人會有同化力,能讓別人的心態跟你同質,而感到安祥自在,這就是同化力。

  何以證明自己進步了呢?最顯著的就是錯誤少了,煩惱也少了。如果煩惱還是那麼多,顯然錯誤沒有減少,距離佛法就太遠了。

  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問:明知不要胡思亂想,卻無法不想,應如何克服?

  答:這就證明你沒有心力,業障太重。什麼叫業?就像是事業機構一年業績的總和;佛法說業有淨業、染業之別;有惡業、善業之分。惡業太重、太多了,如果沒有經過反省、忏悔的功夫,本明就會被障蔽,心力就不夠,欲振乏力,凡事總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人如果不肯努力改變此點,此生便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了。因爲一切事業都完成于心力,離開心力,就不能顯出人的價值。

  古人讀書,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古人求法,曆盡千辛萬苦越火焰山,渡黑水河。我們以前看西遊記,總以爲火焰山是杜撰的,現在證實的確有火焰山,那兒平常氣溫高達攝氏八十度。在“絲綢的路”中,不但真有火焰山,而且也的確要經過很多個國家,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了,但那些遺址還在啊!大師們的不朽功德,都是靠心力完成的。

  什麼叫做心力?它的屬性是不動搖,不管有多大的誘惑和威脅,都絕不動搖、不放棄,面對再大的艱險,也無所畏懼。你若有這種決心、毅力,你就有心力去“解行相應”、“知行合一”了。倘使事事都知難而退,欲振乏力的話,不要說是修行,就世間法而言,任何事你都不會成功。愛迪生唯讀了兩、叁年的書,他以研究發明爲最高興趣和享受,耳朵被車長打聾了,也不放棄研究發明,而且他的目的不是爲了賺錢,而是對研究發明上瘾了,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乃至廠房被燒了,他重頭再來。人如果沒有這種心力,怎麼可能突出人生最高的價值?又怎麼可能迸發出生命的潛力、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呢?

  我們要想修行成功,不要忽略了兩種因素:“情”和“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寫信給我說:“老師啊,爲甚麼我聽您講話的錄音帶和唱自性歌時都會掉淚?”我說:“這是好消息,是你的善根發露了。”什麼叫善根?就是自性在發露。善根包含有情和智,如果把“情”抛開,只有理智的升華,結果會因爲偏而不圓落到小乘。

  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漠、意志消沈、沒有足夠生命活力的人,不可能對衆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發揮生命…

《解惑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惑錄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