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六祖卻呵斥坐相,《壇經》曰:"善知識,道要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呵。善知識,又有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道是通過無著的心境才能證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勢必不能證得大道。所以,"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也是反對住著坐相。
六祖門下的南嶽懷讓也對打坐持不以爲然的態度。馬祖道一在南嶽坐禅,懷讓禅師知他是法器,于是前去相問:"大德坐禅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禅師就拿磚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詫異:"磨作什麼?"懷讓禅師說:"磨作鏡。"道一不解:"磨磚豈能成鏡?"懷讓禅師說:"磨磚不能作鏡,坐禅又豈能成佛?"道一又問:"那應該怎麼辦?"懷讓禅師說:"如牛駕車,假如車不駛,應該打車還是打牛?同樣,你希望通過坐禅成佛,可是禅非坐臥,佛無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如果執于坐相,不僅不能通達禅,永遠都不能成佛。"
在參禅修道時也不能心有所住。禅宗興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觀都是以系心于境爲方法,而禅宗則以爲坐禅要心無所住。
如《壇經》說:"此門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淨,也不是不動。"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是虛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化,有什麼好著呢?倘若主張著淨,人的自性本來清淨,因爲妄想覆蓋真如,才顯得不清淨,如果起著淨相,本身就是一種障礙本性的妄想。
六祖接引懷讓禅師之時,懷讓禅師禮祖,六祖問:"何處來?"懷讓曰:"嵩山。"祖問:"什麼物憑麼來?"懷讓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問:"還可修證否?"懷讓曰:"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說:"就是這個不染汙的東西,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這個公案說明,修道要保有一顆不染汙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師之間也相互檢驗彼此是否住相。趙州遊天臺山,路遇寒山,見道邊有牛腳印,寒山說"你看到牛了嗎?"趙州說:"不識。"寒山指著牛腳迹說:"這是五百羅漢遊山留下來的。"趙州說:"既然是羅漢,怎麼會留下牛腳迹呢?"寒山說:"蒼天蒼天。"趙州呵呵大笑,寒山問:"你笑什麼?"趙州說:"蒼天蒼天。"如果從常人眼光去看,這段對話似乎不近人情,可它顯示了道人與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腳迹是牛腳迹,羅漢腳迹是羅漢腳迹,而禅者處處以本份事相見,在法性上,牛腳迹就是羅漢腳迹,羅漢腳迹就是牛腳迹。
基于此,禅者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遵循不取不舍的生活方式。因爲不住著于相,所以,他們始終奉行極爲儉樸的生活原則。
慧休禅師叁十年著一雙鞋;大梅法常禅師不吃鋤下之菜;左溪玄朗常行頭陀,居住石岩之間,一件袈裟穿了四十多年;通慧禅師入太白山,不帶糧草,居于樹下,餓食樹果,渴飲泉水,布衲終身不換;智則禅師性格落魄不羁,屋內除了床單、瓦缽、木匙外一無所有,房門從不關閉……
禅者的修道就落實在簡樸的生活中,落實在平凡的日常作務中,從吃飯、穿衣中體會道,從采茶、砍柴中體會道。他們將物欲降低到最低限度,卻從修行中獲得了甯靜的心境中,獲得了極大的法樂。
因此,當你請教禅師們如何修道時,他會告訴你:吃飯、睡覺、喝茶……但禅者吃飯、穿衣不同于我們一般人。凡人吃飯不好好吃,挑挑揀揀;睡覺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轉反側。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處處隨緣,處處自在。
不住于相才能解脫生命的痛苦。《心經》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挂礙,無挂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甯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叁)、息滅妄想
很多人會把生命的痛苦歸之于客觀環境:諸如身體欠安,生活清貧,世道不公……其實,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觀原因,而它産生的真正根源來自我們的心念。
我們心中充滿種種妄想,正如前面所說:錯誤的觀念、迷信、執著、貪嗔邪見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現。妄想使我們的內心失去平靜;妄想使我們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們尋求各種刺激;妄想還會使我們胡作非爲。所以,要解脫痛苦,就必須息滅妄想。
如何才能息滅妄想呢?
經常聽很多初學打坐的人說:打坐時妄想太多,靜不下來,有什麼辦法可以對治?辦法當然是有的,但我們有必要先考察一下,爲什麼會有這些妄想的出現?
我們的心念有前後延續性,如果想在禅坐時能夠專心,日常生活中就要時刻注意用心。打坐時出現得最頻繁、最強烈的妄想,一定是我們平時最執著的境界。因此,一個修習靜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夠透視一切,從而保有一顆無住、空靈的心,對一切境界如雁過長空,風吹竹葉,不留一絲一毫的蹤迹。心清淨了,打坐時自然不會妄想連翩。
念佛也能息滅妄想。人們往住將念佛誤解爲老婆婆專修的法門,或以爲念佛是在求佛。有個故事說,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孫子聽得很厭煩,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個不停。老婆婆嫌吵:沒完沒了地叫什麼?孫子說:我叫了幾聲你就煩,可你總是不停地念佛,佛難道就不煩嗎?故事中小孫子的看法,代表了許多人的對念佛的誤解。事實上,念佛是爲了調禦自己的心態,息滅自己的妄想,所謂"清珠投進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佛號相續,息滅妄想,深入禅定。"所以說,念佛是用來對治我們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觀能息滅妄想。止觀乃禅定之異名,梵語奢摩他,漢譯曰止,止息散亂,止心一處;毗缽舍那,漢譯曰觀,是對所止境起正觀察。止觀有小乘止觀與大乘止觀之分。小乘止觀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緣而修。如修數息觀就是專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細。把心念系在呼吸之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細,由細而無,待妄想息滅,止觀也就成就了。
觀心能息滅妄想。觀心是觀察自己心念的起滅,我們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續,平常人缺乏觀照能力,總是隨著念頭東奔西跑,不能自己。觀心是要認識到心念的虛妄性,心念無非是由一系列的經驗和概念組成,離開這些經驗和概念,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從時間上透視心念的實質。"過去心不可得",是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陷入追憶,也不要隨著它跑;"未來心不可得",是說未來還沒有到來,不必去想它。在前念過去而後念未生之際,保持中間這段清明、幹淨的心,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臨濟禅師說:"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名離相人不禀,吹毛用了還須磨。"這都是教我們從觀心中認識真心,保養真心。
參話頭能息滅妄想。參話頭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話頭通常有: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無夢無想時主人是誰?一念未生前是什麼?……參話頭不可對話頭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開悟,不可以扔掉話頭求靜,不要給自己講道理,外界動靜一概不管,一路追問下去。黃龍南禅師對參話頭有個比喻:"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諸根順向,首尾一直。"參話頭重在一個"疑"字,祖師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話頭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達到這個程度,不算上路。一個修行人,當話頭參到得力時,專注一念,心無旁骛,妄想自然也就無從生起。
妄想是痛苦産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斷除我們的痛苦,就要從息滅妄想著手。當我們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製,我們就不會被它所轉,就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就不會被妄想分散我們的精力,就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專心地去幹任何事;我們就不會被妄想所幹擾,就能把心念專注一處,進入禅定的狀態;我們就不會被妄想遮蔽我們本具的佛性,就能使我們的真心得以顯現,智慧得以開發;我們就不會被妄想帶來的錯誤認識所左右,就能使我們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識……所以說,息滅妄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四)、認識自己
文明的發達和科技的進步,使人類能夠在宏觀上認識其它星球,可以遨遊于太空之中;能夠在微觀上直探物質的本原,發現物質的基本組織結構。遺憾的是,這所有的一切卻不能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煩惱生起的當下觀照它、克服它。如果我們想從痛苦中得到解脫,首先就得認識自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祖師告訴我們,直下承擔就是認識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身體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惟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續。除了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思維,我是什麼呢?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方才發現: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這就是說,在我們的內心,除了妄想執著,還有清淨的如來智慧德相,而這正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所謂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認識到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師參拜馬祖。祖問:"來這裏幹什麼?"慧海禅師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抛棄不顧,到處亂跑做什麼?"慧海禅師問:"哪個是我的寶藏呢?"祖曰:"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爲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師在馬祖的開示之下,當下認識到自己。後來有人問慧海禅師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說:"清淡對面,非佛而誰。"又如靈訓禅師參歸宗。靈訓問:"如何是佛?"歸宗禅師說:"我告訴你,恐怕不相信。"靈訓說:"大和尚的開示,我豈敢不信?"歸宗禅師說:"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的佛性。
佛性雖然不是我們見聞覺知的妄識,但也沒離開見聞覺知。雲門禅師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我們認識自己,要從能見能聞的作用中去直下承擔,但不可住著于見聞之相。
不落于思維是認識自己。思維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續,是前塵影事的重現。一旦落于思維分別,住著于是非得失的糾纏中,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本性。臨濟禅師上堂開示道:"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者看看。"時有僧相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這位僧人想了一下,師便放開手說:"無位真人是甚麼幹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從五祖處得了衣缽後南行而去,惠明從後面追上,六祖將衣缽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動,于是說:"我爲法來,不爲衣來。"六祖說:"汝既爲法來,可放下萬緣,不要有任何念頭。"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認識到自己。這兩則公案都是告訴我們,要離開通常的思維分別才能認識自己。
明心見性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要從心性中去認識,心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虛妄不實的,是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它的變化所迷惑,從中進一步見到自己清淨的心性和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六祖巳經悟到本性,繼續爲他開示說:不識本心,學佛法是沒有什麼利益的,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會成爲大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無始以來,衆生都是因爲不認識自己,于是認賊爲子,隨著妄想分別,沈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們認識自己的本地風光,就能息滅煩惱妄想,不被外境的遷流變化所牽引,從而開發出生命中的智慧潛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運,並進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