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動越做越好,聽經的居士越來越多,真是非常高興!大家能夠踴躍地、積極地到這裏來參加弘法活動,是大家的福德因緣,是多生累積的善根!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生而爲人的非常多,有錢有勢的也非常多,但能夠聞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聽聞佛法後又懂得如何修學的就更少,也就是說,信佛的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
信佛和學佛,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學佛修行,並不是刻意地追求什麼。修行從廣義來講,就是一種生活,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我們可以把學佛說成是玄妙的事,說學佛是爲了成佛,聽來非常高尚,但我們要知道,學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麼程度呢?正象古德們所說的那樣: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學佛是平常道,要象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自然。當我們說到修行的時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禮佛、誦經、念佛等等。這些算不算修行?當然是修行。有的人誦經,每天要誦一卷《金剛經》或《地藏經》、《無量壽經》;有的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幾千聲、幾萬聲佛號;有的人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做早晚功課。但我們誦經的目的是什麼?念佛的目的又是什麼?是不是所誦的經典或念的佛號象銀行裏的存款一樣越積越多,我們的修行工夫也就越來越深?不是這樣的!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爲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每個人都有很多煩惱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這些煩惱從哪裏來?都是自己東想西想地想出來的!妄想少,煩惱就少;妄想多,煩惱就多。所有從貪、嗔、癡出發的行爲,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當我們産生一念貪心時,內心貪的力量就增強了一分;當我們産生一念嗔心時,內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強了一分;當我們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時候,內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隨之增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裏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裏種下了佛法的種子。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關鍵在于平時是如何熏修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地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學習佛法,不僅是爲了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瑣事、忙著工作經商,偶爾才有那麼兩個鍾頭到寺院裏聽一點佛法,有沒有用呢?當然是有用的,但這種作用卻微不足道!因爲我們長期處于貪、嗔、癡的狀態中,短短兩個小時所得到的淨化,遠遠不能抵消我們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受到的染汙!而凡夫所具有的貪、嗔、癡是來自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積重難反。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學佛作爲生活中的點綴,而是要將它落實到生命的實處!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想學佛呵,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到寺院來,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念佛。作爲在家的居士來說,的確有很多世俗的事務需要處理,包括家庭、兒女、工作、人際關系等等。但是,什麼叫有時間?什麼叫沒有時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誰也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個人都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認爲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認爲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工作;如果認爲賺錢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賺錢;如果認爲娛樂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娛樂;如果認爲人際關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應酬人際關系;如果認爲學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學佛。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時間,而在于是不是重視。當我們覺得沒有時間到寺院來或沒有時間學佛時,就說明我們沒有把學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經說過,修行是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是一種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種智慧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將學佛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現有沒有時間的問題,因爲我們不會沒有時間生活。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于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幹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爲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爲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爲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爲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佛教裏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裏,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爲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爲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爲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于供養叁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衆生呢?
在人際關系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爲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産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還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以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爲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衆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绮語這四種不好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绮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産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僞。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于別人的話,如果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叁是要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去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爲別人著想,我們因爲我執的關系,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哪怕是在一個家庭裏,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相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爲好的東西強加于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那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當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佛法具有悲和智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聞思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叁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叁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正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象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聞思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作爲居士,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著兩重標准。首先,是不違背法律的規範,法律製定是以維護大衆的安全和利益爲目的,如果我們連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徒的標准就差得更遠。因爲佛教徒還須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則,還應遵循五戒的標准: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雙重標准的職業才是如法的。
爲什麼要以戒律來約束我們的行爲呢?除了對行爲的約束,戒律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在我們的人性中,貪、嗔、癡是危害我們生命的叁種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淫、妄的行爲。而這些行爲,一方面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張揚我們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們殺生,一定有被殺的對象;我們偷盜,一定有被盜的對象;我們邪淫,一定有被淫的對象;我們妄語,一定有被欺騙的對象。同時,造惡帶來的果報還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殺生會導致短命和多病的果報,因爲殺生使動物們不能終其天年;妄語則會使我們被人欺騙或不能取信于…
《佛教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