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輪功一度産生了那麼大的影響。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爲什麼一個李洪志就能夠蠱惑大家的心?實際上,他欺騙世人的手法相當簡單,只不過是利用了人們對心性和傳統宗教的無知。由此可見,對心靈問題的了解,是我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內容。

   對于有一定佛學素養的人來說,李洪志的歪理邪說根本無法産生任何不良影響,因爲邪不壓正。在李洪志的欺騙手段中,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按照他的說法,他可以給每個學員的身上安裝一個“*輪”。由于人們對心性的無知,聽他如此一說,就真的在身上尋找“師父”所安裝的“*輪”。這個尋找*輪的過程,就象佛教裏的“觀法”:當我們觀想一個物體時,整個心念都集中在上面,久而久之,只要一閉上眼睛,我們所觀想的對象就會顯現在意識之中。那些*輪功的修習者也是同樣,總是在身上找所謂的“*輪”,時間一長,就覺得身上真有“*輪”的存在,因而對李洪志頂禮膜拜,奉若神明。其實,那只是我們心念所産生的力量和作用,並不是師父的法力所至。另外,人在內心安甯的時候,常常會獲得一些神秘體驗,這也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一般人對此缺乏了解,無法對這些體驗作出解釋,難免疑神疑鬼。李洪志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宣稱這是他的“法身”及他所安裝的“*輪”在起作用。

   長期以來,宗教作爲封建迷信活動,始終被排斥在以科學爲主導的學院教育之外,五六十年代後的高校畢業生幾乎都是“宗教盲”。*輪功信徒中高學曆的不在少數,尤其是高校中的理工科,簡直成了*輪功的重災區。據互聯網有關報道:美國有十幾位博士聯名寫信推薦*輪功,其中大部分是學理科的。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原因很簡單,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使我們忽略了對心性的了解,忽略了心靈深處的宗教需求,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困惑。又因爲困惑,因爲對傳統宗教缺乏正確了解,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盲目地尋找解決之道,以至于被邪教趁虛而入,使得包括*輪功在內的各種邪教在國內外大行其道。在座的各位同學都在接受高等教育,作爲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解一些生命常識,了解一些宗教知識,對于幸福人生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對宗教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膚淺印象之上,因爲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常常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誤導。看見信衆到寺院燒香,就以爲學佛僅僅是燒香拜佛;看見影視作品中反映的寺院生活,就以爲出家人都是功夫非凡的俠客;更有甚者,看見某些寺院有抽簽蔔卦之類的項目,就把佛教等同于迷信活動,以爲佛法就是用來看相算命的一門手藝,其實,這些項目不僅不是佛教的傳統,正相反,它們恰恰是佛教所反對的,經典中明確規定,算命之類的謀生手段屬于邪命,不是佛教徒所應從事的正當職業。

   佛教和迷信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呢?我們有必要先對迷信的概念有所了解:迷信究竟是什麼?簡而言之,迷信就是盲目而缺乏理智的信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凡不是在智慧指導下産生的信仰,都屬于迷信的範疇。對運程流年的測算,雖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非無稽之談,但完全地依賴于它就不足取了,因爲佛教的命運觀和宿命論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方面,命運是因果的産物,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爲命運是因果的産物,所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作進一步的說明。

   通常,我們總是以科學來破除迷信,認爲科學是萬能的,認爲科學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真理,這也是值得我們反省的。事實上,從科學誕生的那天開始,它就始終處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之中,始終在面臨新的挑戰,誰也不敢保證,在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一些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如果科學可以代表最終的真理,科學的腳步也就停滯不前了。當然,在對物質世界的改善方面,科學有它的獨到之處,有它的不可取代的貢獻,但對于人類的精神危機和心靈問題,科學就顯得無能爲力。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再先進的儀器也無法用來消滅我們的煩惱;當我們困惑的時候,再精密的設備也無法用來解除我們的困惑;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再尖端的科技也無法用來改善我們的痛苦。由此看來,科學不是絕對的權威更不是萬能,如果我們將科學奉若神明,是否是另一種變相的迷信?

   所以說,迷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每個都有自己的所迷,當這種迷信發展到極端的時候,會使我們的心沈溺其中無法自拔。有人覺得金錢是萬能的,有人覺得權利高于一切,有人覺得知識就是力量……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偏執于特定角度造成的迷信。除此以外,我們的各種嗜好也是迷信的又一表現形式:有人是球迷,有人是財迷,有人是色迷……凡夫總是或都或少地生活在迷的狀態,那麼,迷的危害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缺少了這些興趣和愛好,生活不是很枯燥、很乏味嗎?但我們要了解,無論你在乎的是什麼,它都會成爲傷害你的潛在的敵人:在乎地位的人,地位的沈浮會對他構成傷害;在乎感情的人,感情的波動會對他構成傷害。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什麼?不是客觀環境帶來的變化,不是物質生活造成的影響,而是我們心中的執著。如果我們對一切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對,世界上也就不存在能夠對你構成傷害的東西。

   一般宗教都是有神論,無論是原始的多神教還是其後的一神教,神祗始終是宗教的主角。佛教也承認有神靈的存在,但神作爲六道之一,他的生命形式和人類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除了生活環境和物質享受的優越而外,也和人類一樣在業力的牽引下流轉生死。所以神不是萬能的,神也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是隨著業力的推動在發展,而業力又是由我們自己的善惡行爲帶來的。

   業力思想是佛教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將佛法的基本理論作一最簡要的概括,那就是因緣和因果。李洪志在傳教的過程中也盜用了佛教的業力思想,但他對業力的解釋機械而偏執一端。他認爲人生的一切災難、疾病都是由業力決定,而從業力轉化爲疾病的過程包含著一種理,所以生病不能治療,治療是對理的破壞;又因爲理的發展規律是必然的,所以病是治不好的,即使暫時治好了,過幾天還是要複發,因爲理還在,你所要承擔的後果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病好了也會通過其他途徑反映出來。李洪志強調業力說的目的何在?很簡單,如果大家練*輪功,師傅會給你們消除業力。

   稍微有些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李洪志的說法和佛教的業力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佛教認爲,疾病的發生是由衆緣和合的結果,一方面和往昔的業力有關,另一方面,也會由現在的四大不調造成,比如飲食不當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中,因果也是存在的,飲食不當是因,疾病是果。所以說,因果可以是當下的,而不像李洪志所說的那樣,完全是由過去的業力決定。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決定的,主要的條件爲因,次要的條件爲緣。從春天播種到秋天結果,種子是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但光有種子能不能結果?還需要有其它相應的條件,要有生長的土壤,有水份和陽光的滋養,甚至還要有人工的呵護,這些外在的條件就是種子生長的助緣。從萬物的出生、成長乃至消亡,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延續,都離不開因緣的規律。因緣決定了事物的存在,也決定了事物的消失和毀壞,這在佛法中叫做“緣聚緣散,緣生緣滅”。

   在我們的認識中,有和無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兩者非此即彼。但佛法以緣起來解釋有無--“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也就是說,條件具備了就出生,條件敗壞了就消失。但所謂的有只是條件的組合,並不是有獨立自性的事物;而無也不是完全的消失,桌子壞了,木頭還在,即使木頭燒成火,所散發的熱量和木炭還在。所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有和無是統一的,無論是從有到無,還是從無到有,都是因緣所生,不能離開有來談無,同樣,也不能離開無來談有。

   很多人對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無法接受,他們總是要看到一個具體的結果才願意相信。其實,結果並不是沒有,正相反,結果常常就在當下發生,只是我們沒有認識到而已。比如,不善的行爲會導致不善的結果,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受到最大傷害的是誰?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憤怒的時候,當下就會對我們的生命系統構成極大的破壞,使我們失去基本的理智。所以說,當貪心、嗔心熾盛的時候,最好不要處理任何事情,無論你做什麼,都可能産生不良的結果。當我們的心中充滿嗔恨的時候,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爲都會缺乏應有的製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而當我們的心中充滿貪婪的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爲只會圍繞個人的一己私利,毫不顧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人生的煩惱就象電腦上的病毒一樣,我們知道,電腦感染病毒後,程序就會被破壞,系統的正常運行也要受到影響。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內心被煩惱占據的時候,我們的生命系統也會隨之發生紊亂。人生的煩惱在哪裏?是物質的匮乏還是地位的低下?都不是,煩惱的根源在我們生命的內在,每個人對物質的需求不同,究竟有多少錢才可以幸福?究竟有多高的地位才可以滿足?這無法通過科學來進行一番論證。我們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去實踐,科學是無能爲力的。科學已能使衛星上天,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方便,但我們的人性並沒有隨著科學的發展提高,我們的貪婪、我們的本能還是和古人沒有什麼區別,煩惱來的時候還是煩惱,痛苦來的時候還是痛苦,被人罵…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