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還是難過,被人誇了還是高興,人類還是生活在傳統的習慣之中,還是被欲望所左右。
在佛法的修學中有自依止和法依止,我們生活在世界上,雖然很多事都要依靠別人,從衣食住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他人付出的努力,我們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吃飯的時候不能請人代替,生病的時候不能請人代替,煩惱的時候更不能請人代替。“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能依靠的就是佛法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兩者缺一不可,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區別所在。
當我們說到佛教的時候,總是將其歸于宗教的範疇。這就有必要對宗教的概念有所認識,現在通行的關于宗教的定義是:宗教是人和神的關系。這是西方人所下的定義,和他們的信仰有關,基督教就是人和神的關系,但這樣的定義並不能適用于佛教。在佛法中,宗和教是兩個概念。宗屬于心靈的體驗,教屬于理論的總結。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超自然的神秘體驗和純粹的心靈需求之上,而把這種神秘體驗表達出來,就是言教,屬于理論性的指導,這就是佛法關于宗教的定義。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重要宗教大多建立在主宰神的崇拜之上,如上帝之于基督教,真主之于伊斯蘭教。主宰神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不但世界由其所創,人世間的所有吉凶禍福也都是來自他們的安排。這一點,也和佛法的認識有著本質的不同。佛法的基本理論是叁法印,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諸法無我”,我是什麼?就是主宰神。無我主要是否定主宰神的存在,按照佛法的理論,世界上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相互的關系所決定,而不是神靈的旨意。我們的心理活動,我們的身體行爲,乃至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並由此導致未來的生命狀態。一般的宗教都是他力的思想,人類作爲上帝的子民,必須仰賴神的拯救,通過對神的祈禱和崇拜獲得救贖,而佛教是屬于自力的宗教,在根本上否定了主宰神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教可以說是無神論。
在當今社會,佛法的現實意義在哪裏?過去,曾經將佛法當作迷信來破除,這與人們對佛教的誤解有關,也與佛教在流傳過程中産生的一些流弊有關。事實上,佛法的修行是使我們轉迷成悟的過程,所以說,佛法是用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有力措施。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是什麼在左右我們的人生?從前只知道有智商,將智商作爲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可結果常常與我們的判斷不符。後來才發現了智商之外的情商,了解到情商對決定我們前途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這與古人所說的“知、情、意”是一致的:知是理智的認識,情是情緒的影響,意是意志的力量,這是生命構成的叁個主要部分。
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必須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在社會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就像一滴水,必須溶入大海之中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在我們的人生進程中,對情緒的把握往往顯得尤爲重要,很多人都是因爲情緒不穩定而導致人生的失敗。針對“以情爲本”的人生,佛法提出了“以智爲本”的理念。智是以理性、知性爲基礎,因而,它顯得更爲穩定。
科學的發展,使人類從宏觀上可以研究宇宙,在微觀上可以研究電子,但這一切對于人類認識自己卻沒有多少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心理不能准確地把握,對自身的生命更缺乏必要的了解,對未來的命運更是充滿了困惑。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不知道死往何去,和漫長的曆史相比,人類的生命實在是太短暫了。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個命題在相反的意義上一樣成立。當我們對死亡有了一定了解之後,對生的理解也會更有深度。根據我個人對生死問題的研究發現,對死亡的關注是極爲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破除我們對生命的困惑,一方面可以解決我們對人生的執著。
無論是生命的問題、心性的問題,還是生死的問題,在佛法中都有非常深刻的闡述。我們在經典中了解一下就可以發現,佛法有著非常豐富的哲學內容,對于人類精神現象的分析,對于人類心理活動的透視,在佛法中不但早已有之,還有著比哲學家們更爲深刻的見解,哲學中所探討的認識論、本體論和現象論在佛法中都有非常精辟的說明。所以說,通過對佛法的深入學習,可以破除我們人生中存在的各種困惑。我們的心時刻都在煩惱的狀態之中:貪婪的狀態、嗔恨的狀態、猜疑的狀態、自私的狀態,我慢的狀態……我們時常被它們所左右,使它們成爲我們生命的主人。當我們沒有金錢和地位的時候,覺得這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所在,可得到這一切的時候還是同樣煩惱,甚至更煩惱,原因是什麼?我們很少考慮心靈的需要,我們很少考慮心靈健康在我們人生中的真正作用。如果說,我們爲掙錢影響到身體健康是得不償失的做法,那我們爲掙錢影響到心理健康就更是不足取的。當有了金錢和地位之後,卻沒有了享受的心情,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由此可見,從人生的幸福來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遠比外在的物質條件要爲重要。
學佛又是通過什麼手段來解除我們人生煩惱的呢?由于我們認識不到煩惱的危害,不但不懂得對治它,而且一味地縱容它,使它的力量在我們的心中越來越大,直到左右我們的身心。佛法提倡內觀,要求我們通過對自我的反省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平時,我們觸目所及都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內觀則是反觀自己的內心:在我們連綿不斷的心理活動中,究竟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哪些是不健康的、有害的?每種心理的形成,不僅是當下的一念,也來自于我們無始以來的積累。生命是什麼?生命是習慣的積累。貪婪的人並不是生來就貪婪的,只是對自己的貪心産生了執著,又因爲執著而不斷地鼓勵、發展自己的貪心,使貪的力量越來越強,以至于使貪婪成爲性格中最強烈的特征;吝啬的人也不是生來就吝啬的,當你的心中埋下一顆吝啬的種子時,每一次吝啬的行爲就是往這顆種子上澆一次水,直到有一天,吝啬就會成爲你生命中的主人,使你成爲一個十足吝啬的人。對于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也是同樣,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都是由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所謂勤奮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不斷的努力和長期的積累,這也是各行業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通過對佛法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哪些種子是惡的,要讓它萎縮;哪些種子是善的,要使它生長。要使我們的心靈從煩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需要靠智慧的力量,而不是情緒。所以說,學佛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說的那樣:“不是迷信而是智信”。
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文化的同時,對生命問題也有所關注,這關系到你們人生的幸福。我們有什麼樣的觀念,有什麼樣的人生經曆,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命狀態。從小,家庭環境會影響我們的成長;稍後,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又會影響到職業的選擇;而職業的成功與否更能影響到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今生又和過去、和未來有著承上啓下的聯系。所以說,生命是環環相扣的,也正因爲如此,每個人來到世界的起點不同。我們只知道生命來自于父母的遺傳基因,但事實上,生命有物質和精神兩個系統。物質系統來自父母的結合--身體膚發受之父母;而精神系統則來自于生命中無始以來的積累。爲什麼同樣的父母會生出秉性完全不同的兒女?因爲我們的生命中帶有無始以來的諸多信息。蘇東坡曾歎道:“書到今生讀已遲”,也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先天的生命素質對後天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生命的積累始終在進行之中,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和現在有著密切的關系。無始的過去以現在爲歸宿,無盡的未來又以現在爲開始,正因如此,我們要重視今生的努力,要善于把握當下。過去是什麼?離開現在找不到過去,現在就是過去幾千年曆史的沈澱;同樣,離開現在也找不到未來,我們希望未來的生命有什麼樣的藍圖,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祖師雲: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所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好好地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素質,這才是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
《認識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