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还是难过,被人夸了还是高兴,人类还是生活在传统的习惯之中,还是被欲望所左右。
在佛法的修学中有自依止和法依止,我们生活在世界上,虽然很多事都要依靠别人,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他人付出的努力,我们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吃饭的时候不能请人代替,生病的时候不能请人代替,烦恼的时候更不能请人代替。“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能依靠的就是佛法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
当我们说到佛教的时候,总是将其归于宗教的范畴。这就有必要对宗教的概念有所认识,现在通行的关于宗教的定义是:宗教是人和神的关系。这是西方人所下的定义,和他们的信仰有关,基督教就是人和神的关系,但这样的定义并不能适用于佛教。在佛法中,宗和教是两个概念。宗属于心灵的体验,教属于理论的总结。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超自然的神秘体验和纯粹的心灵需求之上,而把这种神秘体验表达出来,就是言教,属于理论性的指导,这就是佛法关于宗教的定义。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重要宗教大多建立在主宰神的崇拜之上,如上帝之于基督教,真主之于伊斯兰教。主宰神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但世界由其所创,人世间的所有吉凶祸福也都是来自他们的安排。这一点,也和佛法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佛法的基本理论是三法印,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诸法无我”,我是什么?就是主宰神。无我主要是否定主宰神的存在,按照佛法的理论,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相互的关系所决定,而不是神灵的旨意。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的身体行为,乃至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并由此导致未来的生命状态。一般的宗教都是他力的思想,人类作为上帝的子民,必须仰赖神的拯救,通过对神的祈祷和崇拜获得救赎,而佛教是属于自力的宗教,在根本上否定了主宰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可以说是无神论。
在当今社会,佛法的现实意义在哪里?过去,曾经将佛法当作迷信来破除,这与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有关,也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流弊有关。事实上,佛法的修行是使我们转迷成悟的过程,所以说,佛法是用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有力措施。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人生?从前只知道有智商,将智商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可结果常常与我们的判断不符。后来才发现了智商之外的情商,了解到情商对决定我们前途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与古人所说的“知、情、意”是一致的:知是理智的认识,情是情绪的影响,意是意志的力量,这是生命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像一滴水,必须溶入大海之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在我们的人生进程中,对情绪的把握往往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都是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导致人生的失败。针对“以情为本”的人生,佛法提出了“以智为本”的理念。智是以理性、知性为基础,因而,它显得更为稳定。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从宏观上可以研究宇宙,在微观上可以研究电子,但这一切对于人类认识自己却没有多少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心理不能准确地把握,对自身的生命更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未来的命运更是充满了困惑。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不知道死往何去,和漫长的历史相比,人类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个命题在相反的意义上一样成立。当我们对死亡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生的理解也会更有深度。根据我个人对生死问题的研究发现,对死亡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破除我们对生命的困惑,一方面可以解决我们对人生的执著。
无论是生命的问题、心性的问题,还是生死的问题,在佛法中都有非常深刻的阐述。我们在经典中了解一下就可以发现,佛法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内容,对于人类精神现象的分析,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透视,在佛法中不但早已有之,还有着比哲学家们更为深刻的见解,哲学中所探讨的认识论、本体论和现象论在佛法中都有非常精辟的说明。所以说,通过对佛法的深入学习,可以破除我们人生中存在的各种困惑。我们的心时刻都在烦恼的状态之中:贪婪的状态、嗔恨的状态、猜疑的状态、自私的状态,我慢的状态……我们时常被它们所左右,使它们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当我们没有金钱和地位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所在,可得到这一切的时候还是同样烦恼,甚至更烦恼,原因是什么?我们很少考虑心灵的需要,我们很少考虑心灵健康在我们人生中的真正作用。如果说,我们为挣钱影响到身体健康是得不偿失的做法,那我们为挣钱影响到心理健康就更是不足取的。当有了金钱和地位之后,却没有了享受的心情,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从人生的幸福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远比外在的物质条件要为重要。
学佛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解除我们人生烦恼的呢?由于我们认识不到烦恼的危害,不但不懂得对治它,而且一味地纵容它,使它的力量在我们的心中越来越大,直到左右我们的身心。佛法提倡内观,要求我们通过对自我的反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平时,我们触目所及都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内观则是反观自己的内心:在我们连绵不断的心理活动中,究竟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哪些是不健康的、有害的?每种心理的形成,不仅是当下的一念,也来自于我们无始以来的积累。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习惯的积累。贪婪的人并不是生来就贪婪的,只是对自己的贪心产生了执著,又因为执著而不断地鼓励、发展自己的贪心,使贪的力量越来越强,以至于使贪婪成为性格中最强烈的特征;吝啬的人也不是生来就吝啬的,当你的心中埋下一颗吝啬的种子时,每一次吝啬的行为就是往这颗种子上浇一次水,直到有一天,吝啬就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主人,使你成为一个十足吝啬的人。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也是同样,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是由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所谓勤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不断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这也是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哪些种子是恶的,要让它萎缩;哪些种子是善的,要使它生长。要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需要靠智慧的力量,而不是情绪。所以说,学佛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是迷信而是智信”。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对生命问题也有所关注,这关系到你们人生的幸福。我们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从小,家庭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成长;稍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又会影响到职业的选择;而职业的成功与否更能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今生又和过去、和未来有着承上启下的联系。所以说,生命是环环相扣的,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来到世界的起点不同。我们只知道生命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事实上,生命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系统。物质系统来自父母的结合--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而精神系统则来自于生命中无始以来的积累。为什么同样的父母会生出秉性完全不同的儿女?因为我们的生命中带有无始以来的诸多信息。苏东坡曾叹道:“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先天的生命素质对后天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命的积累始终在进行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和现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始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又以现在为开始,正因如此,我们要重视今生的努力,要善于把握当下。过去是什么?离开现在找不到过去,现在就是过去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同样,离开现在也找不到未来,我们希望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蓝图,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祖师云: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地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素质,这才是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佛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