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我們的人生獲得幸福?

   古往今來,人類爲探索幸福而不懈地努力著。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財富、地位、名利、愛情……以爲擁有這一切就是抵達幸福的手段。然而,在物質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在充分享有物質生活的同時,依然煩惱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麼?

   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觀點來談談: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一、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麼?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如果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詢問,答案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因身體病弱,長年纏綿病榻而痛苦;有人會因衣食無著,終日操勞不休而痛苦;有人會因爲年齡漸長,依舊孓然一身而痛苦;有人會因感情受挫,無法排譴孤獨而痛苦;有人會因爲希望當官,但是升職無望而痛苦;有人會因爲生意清淡,不能賺錢發財而痛苦……各人處境不同,追求不同,對于痛苦的認識也不盡相同。

   但所有這些,只是痛苦所帶來的現象,並不是痛苦産生的根源。若是一個人因爲衣食無著而痛苦,一旦吃飽穿暖就能獲得永遠的幸福嗎?若是一個人因爲身體欠佳而痛苦,一旦恢複健康就能獲得永遠的幸福嗎?若是一個人因爲單身而痛苦,一旦結婚成家就能獲得永遠的幸福嗎?若是一個人因爲地位低下而痛苦,一旦官運亨通就能獲得永遠的幸福嗎?

   如果我們的痛苦可以通過這些現實的問題得到解決,那麼,世界上大約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沈溺在痛苦之中。對于任何人來說,只要生命裏還存在著煩惱,無論物質條件如何,無論地位高低,無論人生遭遇怎樣,總是會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

   我們要想生活得快樂幸福,就必須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後在根本上斷除它。就像醫生治病,必須清楚病根所在,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謂的治療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雖然能暫時緩解病情,但病竈不除,總是有發作的一天。

   那麼,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麼?佛法告訴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無知

   "無知"二字,一般人都理解爲沒有知識。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相應的文化知識顯得尤其重要,正如通常所說的那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

   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對于世間的知識想必不會陌生:學曆史的有曆史知識;學中文的有文學知識;學哲學的有哲學知識;學生物的有生物知識……這些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固然能賦予我們生存的技能,爲我們帶來生活的方便,但它們對于人類了解真實的自我並沒有提供多少切實可行的幫助。換句話說,擁有知識並不等于擁有快樂,擁有知識也並不等于就能遠離痛苦。

   那麼,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痛苦的無知究竟是什麼呢?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無知就是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對于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生命,人類幾乎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後果。對于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人類同樣感到陌生:我們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念,時而煩惱,時而歡樂,時而痛苦,時而狂喜……這一切情緒的變化,我們作爲當事者,常常是茫然不知所措。對于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人類至今也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宇宙究竟如何形成?地球究竟何時毀滅?在我們認識的事物中,何爲虛妄?何爲真實?

   從我們的個體生命,到生命所依存的宇宙,我們的認識都極其有限。我們所能看到,所能了解的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錯誤的觀念也是無知。由于我們缺乏透視人生的智慧,就無法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因而顛倒黑白,産生許多錯誤觀念。而觀念是指導生活的准則,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對于不信因果的無神論者來說,往往會帶著僥幸心理從事不法之事,一旦果報成熟,痛苦自然難以避免。而對于享樂主義者來說,以爲人生應該及時行樂,只知奢侈浪費,乃至盡情揮霍,不明白人的福報是有定限的,就像銀行存款一樣,支出多少就會減去多少。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一生的福報來自前生的積累,享受一分就損失一分,如果只知揮霍,福報享盡,未來的生命就只有在窮困潦倒中度過。因而祖師教導我們:"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報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迷信也是由于無知造成的。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和無能,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最大的秘密是宇宙的存在和它的被理解。"

   在人類的早期生活中,由于對宇宙人生缺乏真實的了解,萬物有靈論幾乎通行于世界各民族: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打雷有雷神,刮風有風神,下雨有雨神,掌管學業有文昌神,管轄農作有神農大帝,主持陰間有閻羅王……世間的一切都在神靈的控製之下,包括我們一生的吉凶禍福,也都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

   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對此作出了解釋,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猜測和臆想之上。但萬物有靈的影響至今不衰,依舊有很多人將全部幸福寄托于對神靈的祈求和祭拜。

   人類對于命運的關注,使古老的算命術至今還有著廣闊的市場。那麼,命運到底有沒有呢?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命運的確存在。但算命看相的准確性卻很值得懷疑,它關系到操作者的心智修養及所依算命典籍的可靠性。因此,對運程和流年的推算在很多時候只是蠱惑人心的遊戲而已,倘若對其過分依賴,顯然是不明智的。還有的人迷信風水之說,無論是買地還是蓋房都要請風水先生勘查指點,其實,環境的影響固然不容忽視,但能夠對人生産生最直接作用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行爲。

   況且,命運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命運就可以主宰一切。我們的命運不是固定的,它取決于我們造作的善惡業力,而業力又隨著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隨著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爲在變化。

   也有人說,以上這些我都不信、都不迷。可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特別在乎和關注的所在,從而使自己的心念不停地轉向那個地方。其實,這正是我們心之所迷:貪財的是財迷,貪色的是色迷,貪權的是權迷,其它如球迷、歌迷、影迷……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總之,沒有覺悟的衆生,難免情有所鍾,難免向外界攀援。因爲有所迷,就會有所執著,而執著正是痛苦産生的根源之一。當我們的心沈浸在某件事物時,就會被它的種種變化所操縱,就無法超然物外。

   財迷會爲了斂財而絞盡腦汁;權迷會爲了地位而費盡心機;歌迷會爲了偶像而朝思暮想;而這些年來,中國足球隊的屢屢挫敗,又給廣大球迷帶來了多少失落和沮喪呵!

   我們的不良習慣也來自于無知。習慣是影響到我們生命形態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可以這麼說,習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控製著我們的人生,左右著我們的命運。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習慣的培養非常關鍵,可是衆生由于無知的緣故,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沾染許多不良習氣:有人喜歡鋪張浪費,以一擲千金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結果不但折福,還引來他人的觊觎;有人喜歡表現自己,以誇誇其談來顯示自己的能力,結果事與願違,導致他人的反感;有人喜歡獨斷專行,以強製手段來排除異己、壓製他人,結果樹敵衆多;有人喜歡沽名釣譽,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賺取虛名,結果爲世人所不齒;還有人喜歡賭博,將此視爲一本萬利的生意,結果不能自拔,乃至到傾家蕩産……

   而一切社會問題及犯罪現象的産生,也來自不良習慣的唆使。爭鬥往往是從自我中心開始;盜竊往往是從貪圖小利開始;貪汙往往是從以權謀私開始;暴力往往是從欺負弱小開始;詐騙往往是從好逸惡勞開始……當不良習慣處于萌芽狀態時,很少會引起我們的重視,但如果不能及時察覺,任其發展,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毒品的過患雖已人盡皆知,但吸毒現象卻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很多吸毒者在開始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已觸犯法律,只是在不良習慣的縱容下,出于好奇心而以身試法。還有的,是因爲空虛無聊而尋求刺激,或是因爲生活受挫而逃避現實,卻不曾想到這種暫時的滿足會帶來無窮的後患,從而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極大摧殘。

   除了上述種種,我們不願意讓自己的心有片刻空閑,也是屬于一種不良習慣。通常,世人總是習慣于忙忙碌碌,不肯將心念稍做停留。除了工作、家務之外,我們還用各種娛樂將所剩無幾的業余時間打發殆盡。電視的普及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我們的眼界,增長了我們的知識,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但也在無形中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賴,在無形中消耗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不僅是電視,當今席卷全球的網絡也同樣如此,它們在現代科技的美麗包裝下,不斷地助長我們向外攀援的心,使我們只有在外境的刺激中才感到充實,一旦稍有閑暇,就覺得空虛無聊。其實,這種所謂的充實是短暫而虛假的。

   真正的充實是來自內心的甯靜,如果我們能夠致力于內心世界的認識和開發,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找到平衡,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境的幫助。

  

  (二)、執著

   由于無知,我們還會進一步産生執著。

   衆生的執著幾乎遍布生活的時時處處,經論中將此稱爲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就是對一切事物進行普遍分別。當然這種分別是不正確的,因爲它來自于我們對世界的無知,來自于錯誤觀念指導下所産生的分別。而"所執"就是我們的執著,在虛妄分別的基礎上加以執著。對于這種執著,佛教將其歸納爲兩類:

  

  1、法執:

   即對法的執著。說到"法",我們通常會理解爲法律或法則,而佛教中所說的"法"是廣義上的"法"。它包括了世上的一切:不論是…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回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