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影響和傷害時,都會引起我們的嗔恨,更有甚者,還會將屬于自己的過錯遷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們內心失去平靜,可是,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嗔恨實在是愚癡的表現。當我們生氣時,等于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使自己成爲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沖突不斷升級,當嗔恨心被付諸于行動時,理智不見了,道德不見了,甚至法律也不見了。正如佛經中所說的那樣:"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嫉妒也來自于我們的嗔恨心。雖然人類的心靈可以比天空更爲廣闊,但也可以狹窄到不能容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當嫉妒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時,我們容不下別人的榮耀,容不下別人的成功,容不下別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我們會出于嫉妒去誹謗他人,幹擾他人,處處爲別人設置障礙。我們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極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後快。
爲了對治嫉妒的産生,佛經中特別提倡隨喜的功德。當別人做慈善時,當別人精進修行時,當別人取得進步時,我們只要由衷地歡喜,真誠地贊歎,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樣。所以,隨喜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克服嫉妒的産生,更是我們成辦世出世間功德的捷徑。
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驕傲,它也是根本煩惱的重要組成部分。慢心會使我們妄尊自大,因而蔑視他人,對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謙下。慢心還會使我們我行我素,造諸種種惡業。慢心所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慢:當他人在能力、學問等方面確實都不如自己,或與自己不相上下時,慢心重的人就會自高自大,對他們加以輕視。
過慢:當他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自己相等,或確實超過自己時,過慢卻使我們固步自封,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慢過慢:當他人不論在哪方面都遠遠勝過自己,慢心自負卻使我們歪曲事實,仍然認爲自己勝過他人,也因此不能容忍他人所應獲得的榮譽和贊歎。
我慢:五蘊合和的生命體,本是沒有我的,但我們由于妄見的緣故,總是以爲其中有"我"的存在。並進一步誇大自我、擡高自我、處處以自我爲中心,覺得人人都應尊重我,都應聽我的指揮和差遣,都應以我的意志爲轉移,乃至希望整個世界都圍繞著我和我的需要運行。
增上慢:有些學佛的人,在修道過程,稍微有了一點感應,有了一點得益,就誤以爲自己證到了什麼果位,因此自鳴得意,不可一世。很多因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的人,基本都是屬于這種情況。
卑慢:有人生性自卑,自甘沈淪,但對他人的長處也不以爲然,不管他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爲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無知,全然不知謙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優點,不懂得謙虛使人進步。
邪慢:很多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學問和德行,但爲了博取世間的名利,爲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通過種種虛假的手段宣傳自己,沽名釣譽。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一個慢心重的人,無論是學識還是道德修養都很難有所長進。因爲他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因此而目中無人。對于別人的意見不會認真聽取,對于別人的學識也不會虛心學習,這無疑會阻礙我們的進步。
我們經常所說的"文人相輕",也是因爲慢心造成的。大凡有特長的人,我慢總是特別重,一方面覺得自己有我慢的資本,另一方面,整天接受別人的恭敬贊歎,我慢不斷得到滋養,以至産生這樣的錯覺,以爲自己的確就是那麼了不起,就是那麼勝人一籌。
慢心也使得人與人之間難以和諧相處。一般來說,我慢重的人自尊心總是特別強,時時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對自己的輕視。同時,由于過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之心對待他人,不懂得對他人表示應有的尊重,甚至隨意傷害他人。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我們若是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別人,以友好的姿態對待別人。倘若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總是在有意無意間流露出對他人的輕視,別人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反饋于你。同時,自尊心過強的人情感往往很脆弱。在他的眼中,自己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因而只能適應于別人的順從,只能適應于恭維贊美之詞,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很容易崩潰。
(四)、造業
煩惱不僅是擾亂內心甯靜的因素,同時,它還使有情爲其所惑,造下種種惡業。
佛法把人的行爲分成叁種:即善的行爲、惡的行爲及無記的行爲。其中,唯有善與惡兩種行爲可構成業力,並能招感未來的苦樂果報,無記行爲則不在此列。那麼,我們行爲的善惡又是以什麼作爲標准呢?
《成唯識論》對此的解釋是: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爲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違損的有漏行法爲惡。由此可見,善惡行爲不是以我們的眼前利益來判斷的,而是貫穿了現在及未來兩世,以它所招感的結果來定義。
一種行爲必須對現在及未來都有利益才能稱之爲善行。如佛教所倡導的布施,就是自利利他並惠及來世的善行。通過布施,我們能夠克服自私悭吝,培養慈悲濟世的博大胸懷,是現世樂;通過布施,我們可以爲將來招感無盡的財富,是未來利益樂;通過布施,我們可以積聚成佛的資糧,又是法樂。
與此相反,對現在與未來都有損害的行爲就屬于惡法。如殺、盜、淫、妄這些傷害他人並觸犯法律的行爲,如果我們一意孤行地造作,必然會在生命中結下惡果。不僅現世要承擔良心的譴責,要提防他人的報複,要接受法律的製裁,更會在未來招受叁途諸苦。當報應現前之時,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不得不吞下自己親手釀下的苦酒。
善惡業之外,還有無記行。所謂無記,是不能記別此種行爲是善是惡。比如渴了喝上幾口水,餓了吃上兩塊面包,累了躺下休息片刻,包括正當的、有節製的娛樂生活,都屬于無記行的範疇。又如人天的快樂果報,現世雖然享樂,對未來卻無法帶來益處,所以不能稱爲善;而惡趣的苦果,對現世雖有損害,卻不能繼續作用于未來,也不能稱爲惡。
另外,在《十善業道經》中也談到善惡的區別標准。經中說:"言善法者,謂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爲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這是從結果上比知行爲的善惡。能夠成就世、出世間五乘果位的行爲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乘的叁十七道品,菩薩乘的六度四攝等等,都是善的行爲。而能招感叁惡道苦報的十惡業,則屬于不善行。
善惡行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不外乎十善行和十惡行。先說十惡行:
一、殺生:以惡心斷除有情命根的相續。具五緣成殺業道:1、故意有殺心;2、殺他有情;3、他有情想;4、作殺加行,如具有殺他的一切准備;5、不是誤殺。
二、不與取:也稱偷盜,包括騙取,竊取,強奪,霸占,吞沒等不與而取的行爲。具足五緣成不與取業道:1、故意起盜心;2、對于他物;3、起他物想;4、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准備;5、不是誤取。
叁、邪行:又稱邪淫。具足四緣成邪行業道:1、非境:如對他人的妻子或父母姐妹行淫;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3、非時:雖是自己的妻室,但在她懷胎、哺乳及受齋戒期間行淫,也屬于邪淫;4、非處:在寺中或佛塔邊行淫。
四、虛诳語:又稱妄語,包括自妄語、教他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或是通過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表現來達到欺騙目的,都屬于妄語。具足四緣成業道:1、以違背事實的言論去欺騙別人,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2、對方理解你的意思;3、有欺騙的心理;4、對方如實接受。
五、離間語:即挑撥離間,也稱兩舌。具足四緣成離間語染:1、歪曲事實,故意挑撥離間他人的關系;2、有心製造矛盾及挑起爭鬥的語言;3、對方理解你說的內容;4、如實接受。
六、粗惡語:又稱惡口,包括毀謗,攻擊、諷刺、挖苦等尖酸刻薄、傷害他人的語言。具足四緣成粗惡語染:1、有心傷害他人;2、發出非愛語,如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3、對方理解;4、如實接受。
七、雜穢語:又稱绮語。具足二緣成雜穢語染:1、有染汙心,即帶著個人目的對他人進行恭維、谄曲;2、所說語言屬于誨淫誨盜,如情歌豔詞、天南地北的閑談,以及知見不正的邪論等等。
八、貪欲:對于他人的財富、地位、家庭以及等等一切,生起不合理的希求,妄想占爲已有,屬于貪業道。
九、嗔恚:對于有情因惱恨而起傷害之心,屬于嗔業道。
十、邪見:撥無因果,不信前生後生。如唯物主義者的斷見及一般宗教所信奉的常見,都屬于愚癡邪見。
與十惡行所相反的,便是十善行。即不殺生,不不與取,不邪淫,不虛妄語,不雜穢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邪見。
十善十惡都是依身口意叁業成就的。殺生、不殺生,不與取、不不與取,邪淫、不邪淫,屬于身業的造作;虛妄語、不虛妄語,雜穢語、不雜穢語,離間語、不離間語,粗惡語、不粗惡語,屬于口業的造作;貪欲、不貪欲,嗔恚、不嗔恚,邪見、不邪見,則屬于意業的造作。
但究其本質上說,十善十惡中的身口業都根源于意業,是由意業帶來的煩惱心所,才導致了身口業的不善行爲。
比如說,貪心會引起殺生。人們或是貪著肉食的美味,或是希望從殺生販賣中謀取利潤,或是在打獵圍捕中尋求刺激,而大肆製造殺業。還有的人,因爲貪著別人的財富而生起占有之心,在貪心的指使下,不惜造下謀財害命的極大惡業。
至于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矛盾,貪心也是始作俑者。爲了吞並別國的土地,爲了掠奪別國的資源,爲了滿足自己的勃勃野心,幾千年…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