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發展到今天,更以核武器彼此威脅,對人類社會的和平構成極大的隱患。
貪心也會引發偷盜的行爲。犯罪分子之所以置法律于不顧,不擇手段地盜竊別人的財富,正是因爲貪心的緣故。貪心也會引起邪淫。因爲男女之間的互相貪愛,才導致了邪淫的行爲。貪心也能引起妄語。我們常說,無商不奸,是不是商人生來就不誠實?究其根源,也無非是貪心的驅使,爲了牟取暴利,才不惜以身試法,以弄虛作假的手段欺騙他人。貪心雖屬意業,一旦發作,卻能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的身業和口業。
同樣的,嗔心也能導致種種惡業的造作。
嗔心會引起殺生。嗔心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和平相處,使人與人之間因爲種種原因而引起爭鬥。一個處在憤怒中的人是很難保持理智的,隨著嗔心的升級,爭鬥也會進一步升級,最後拔刀相見,輕者受傷,重者一命嗚呼。
嗔心會引起偷盜。因爲嫉妒別人的財産,就想方設法地明搶暗偷,據爲已有。嗔心會引起邪淫。在今天這個充滿暴力的社會,因嗔心而帶來的犯罪現象比比皆是,使很多無辜的女性遭受摧殘和蹂躏。嗔心也會引起妄語。對于我們不喜歡的人,或是有過沖突的人,我們時常會采取欺騙的方式,隱瞞事實真相。而對于生意場上的競爭對手,就更不會以誠相待,甚至故意製造騙局讓對方遭受損失。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只要是我們造作的業力,無論大小輕重,終將招感相應的果報。但是,業力由因感果的過程還取決于緣的助力,即外在條件的推動。只有當因與緣都具足之後,業果才能成熟。所以,業力又分爲四種:
現報業,即現生就要受報的業力;
生報業,到來生才會受報的業力;
後報業,在來生乃至更多生才受報的業力;
不定報業,指受報時間及報應輕重都沒有完全確定,尚有轉機的業力。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爲不明白叁世因果的道理,常常怨恨上天不長眼睛。其實,果報的成熟和種子的發芽、生長一樣,需要有依附的土壤,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
(五)、苦果
我們現有的生命形式及處境,是往昔業力所招感的結果。而我們造作的業力,不論善惡都是有漏的,相應的,由此而來的果報也就充滿了缺陷和痛苦。
所以,佛經中說有情生命中有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或來自于心理,如五陰熾盛帶來的種種煩惱;或來自于身體,如生老病死;或來自人際關系,如愛別離、求不得諸苦;或來自物理世界,如因地、水、火、風增盛而引起的自然災害……
但佛法要我們了解苦,不是讓我們被動地接受苦,而是要我們了解痛苦産生的前因後果,從而離苦得樂。
有的人短命或多病,那是因爲過去殺生所致:使動物因你而不得終其天年,或是因你而倍受虐待,生不如死,所以,他們在今生就會遭受相應的懲罰。有的人一生貧困潦倒,處處碰壁,同樣是經商,卻總是不能賺錢,那是因爲過去悭貪吝啬的結果。一個人的富貴取決于他的福報,而福報又來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倘若前生未能培福,也就不能怨天尤人了。有的人相貌醜陋,人見人嫌,那是因爲嗔恨心太重的緣故。世界上最難看的表情,就是人憤怒時那張扭曲的臉。因此,經常起嗔心的人,會導致醜陋的結果。有的人人際關系不和諧,那是在過去曾種下兩舌的因:以挑撥離間破壞他人的友好關系,所以,今生就得不到和諧的環境,得不到他人的真誠相待。有的人配偶不忠,家庭破裂,那是過去生邪淫的結果。有的人地位卑下,受人輕賤,那正是我慢太重的結果。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不知足是因爲貪心;沒有信譽是因爲花言巧語;經常與人爭論鬥訟是因爲惡口;骨肉分離是因爲網捕鳥獸;所求缺乏因爲揮霍浪費……因果現象千差萬別,世間任何現象的産生都有它的前因後果,都有它特定的發展規律。
明白了因果的法則,我們就要以此作爲我們生活的指南,作爲我們行爲的標准,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這才是對我們自己,也是對未來生命負責的態度。
二、獲得幸福的方法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人以家財萬貫爲幸福;有的人以學識淵博爲幸福;有的人以身居要職爲幸福;有的人以兩情相悅爲幸福;有的人以事業有成爲幸福;有的人以健康長壽爲幸福……
所有這些,就是幸福的全部內容嗎?
如果幸福是這樣,那些擁有億萬資産的富翁們應當感到幸福,可他們中的很多人,雖然有著巨額的家産,有著龐大的事業,依舊無法擺脫痛苦的糾纏,活得苦惱不堪;那些地位顯赫的政要也應當感到幸福,可處在權利旋渦中的他們,時而不可一世,時而被群起而攻之,生活又何嘗有幸福可言?那些琴瑟和諧的佳偶也應當感到幸福,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無常到來時,至愛的親人終將撒手西歸,各奔前程……
世人追求的這些幸福,以佛法看來都是有漏的。漏是煩惱義,也就是說,世間所謂的幸福快樂中總是蘊含著煩惱。一個擁有事業的人,會被事業占據整個身心,終日身不由己地爲其操勞;而一個身居高位的人,既沒有言行的自由,又沒有隨意支配的時間,還要擔心別人的算計,擔心權利地位的失去,甚至不得不因此違背自己本意和良心。我們是否想過,擁有地位和事業的幸福究竟在哪裏?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佛法告訴我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認識
衆生流轉生死的根源是無明,因此,正見爲解脫痛苦之本。我們要解脫生死,獲得幸福,首先要對宇宙人生有真實的認識,以此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什麼是正確的認識?
1、相信因果:
"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正確認識因果並深信因果,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我們總是將因果簡單理解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佛法告訴我們:"衆生果報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因果作爲宇宙人生的基本存在規律,遠非我們以爲的那麼機械而單一。
認識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惡,並且明確什麼是善的行爲,什麼是惡的行爲;其次要相信有業有報,即善的行爲形成善業,惡的行爲形成惡業,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第叁,要相信有前生後世,生命是相續不斷的,我們這一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它還有著無窮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而因果正是貫穿整個生命過程並連接叁世的紐帶;最後,還要相信有聖有凡,即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分。我們的生命是能夠改造的,它既會因爲道德的純淨得到升華,也會因爲煩惱的增長而墮落。正是由于命運的可塑性,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有自身的價值。倘若生命不能轉化,生命不會延續,那麼,無論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究竟又有什麼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續的規則。但對于不信因果的人來說,眼前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他們不會進一步考慮未來的果報;只有在正確認識因果的前提下,我們的眼光才會更長遠,才會積極地通過自身努力來改造命運。
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生命中擁有財富,現在就應該廣修布施。佛陀告訴我們:施比受更有福。因爲享樂是對福報的消耗和浪費,而布施則是對福田的培植和耕耘,只有播種才能收獲,同樣,只有布施才能帶來富貴的果報。
假如我們希望將來可以長壽,就要珍惜一切衆生的生命,不僅慈悲不殺,還要放生、護生;假如我們希望得到莊嚴的相貌,就要培養忍辱之心,對方無論冤親都和顔相向;假如我們希望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要消除嫉妒心,以友好的態度與人相處,對別人的困難主動幫助,對別人的榮譽隨喜贊歎;假如我們希望出生高貴,就要恭敬父母,恭敬師長,恭敬有德之人,同時,不輕視地位卑賤的人,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2、相信無常:
衆生正是由于對"常"的執著,才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苦痛。所以,要想解脫煩惱和痛苦,就必須正見無常的本質。經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都不能逃脫生滅變化的規律。
我們的心念是無常的。我們現前的喜怒哀樂,不僅是無始以來心識的延續,也是生命經驗的積累。任何一種心態的出現,除了內在的原因,還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尤其是我們這些凡人,總是心隨境轉,當外境發生變化之時,心態也往往隨之變化:如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如虛空,時而萬裏無雲,時而陰雲密布……
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從我們擁有這個色身開始,無時不在經受無常的考驗。因爲無常,我們才能從最初父母所給的那一點物質元素成長爲現在這個龐大的色身;因爲無常,我們才會從朝氣蓬勃的青年一天天走向衰老;因爲無常,我們健壯的色身才會受到疾病的威脅,隨時都有産生病變乃至死亡的可能。因此,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告誡他的弟子們說:"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也是無常的。《叁國演義》開宗明義:"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翻開中國古代史,我們可以看到,曆史正是沿著這樣一種無常的規律發展而來:周末七國紛爭,並入于秦;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于漢;漢末叁國興起,晉朝統一;晉滅之後,南北紛爭,隋唐統一……這些朝代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但都要經曆興起、延續、滅亡的階段。無常使任何朝代都無法永遠存在,始皇一統天下,但他所幻想的千秋大業不過傳了兩代;無常又使社會由繁榮富強走向衰敗,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盛極而衰;而無常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發展,正因爲…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