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P3

  ..续本文上一页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们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嗔恨实在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当嗔恨心被付诸于行动时,理智不见了,道德不见了,甚至法律也不见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嫉妒也来自于我们的嗔恨心。虽然人类的心灵可以比天空更为广阔,但也可以狭窄到不能容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当嫉妒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容不下别人的荣耀,容不下别人的成功,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我们会出于嫉妒去诽谤他人,干扰他人,处处为别人设置障碍。我们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极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

   为了对治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功德。当别人做慈善时,当别人精进修行时,当别人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样。所以,随喜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嫉妒的产生,更是我们成办世出世间功德的捷径。

   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骄傲,它也是根本烦恼的重要组成部分。慢心会使我们妄尊自大,因而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慢心还会使我们我行我素,造诸种种恶业。慢心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慢:当他人在能力、学问等方面确实都不如自己,或与自己不相上下时,慢心重的人就会自高自大,对他们加以轻视。

   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或确实超过自己时,过慢却使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慢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远远胜过自己,慢心自负却使我们歪曲事实,仍然认为自己胜过他人,也因此不能容忍他人所应获得的荣誉和赞叹。

   我慢:五蕴合和的生命体,本是没有我的,但我们由于妄见的缘故,总是以为其中有"我"的存在。并进一步夸大自我、抬高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人都应尊重我,都应听我的指挥和差遣,都应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和我的需要运行。

   增上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稍微有了一点感应,有了一点得益,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果位,因此自鸣得意,不可一世。很多因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卑慢:有人生性自卑,自甘沉沦,但对他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不管他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优点,不懂得谦虚使人进步。

   邪慢: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和德行,但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通过种种虚假的手段宣传自己,沽名钓誉。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一个慢心重的人,无论是学识还是道德修养都很难有所长进。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因此而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不会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虚心学习,这无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我们经常所说的"文人相轻",也是因为慢心造成的。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总是特别重,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我慢的资本,另一方面,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我慢不断得到滋养,以至产生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的确就是那么了不起,就是那么胜人一筹。

   慢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一般来说,我慢重的人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轻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不懂得对他人表示应有的尊重,甚至随意伤害他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若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以友好的姿态对待别人。倘若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他人的轻视,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于你。同时,自尊心过强的人情感往往很脆弱。在他的眼中,自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只能适应于别人的顺从,只能适应于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

  

  (四)、造业

   烦恼不仅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同时,它还使有情为其所惑,造下种种恶业。

   佛法把人的行为分成三种:即善的行为、恶的行为及无记的行为。其中,唯有善与恶两种行为可构成业力,并能招感未来的苦乐果报,无记行为则不在此列。那么,我们行为的善恶又是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成唯识论》对此的解释是: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由此可见,善恶行为不是以我们的眼前利益来判断的,而是贯穿了现在及未来两世,以它所招感的结果来定义。

   一种行为必须对现在及未来都有利益才能称之为善行。如佛教所倡导的布施,就是自利利他并惠及来世的善行。通过布施,我们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布施,我们可以为将来招感无尽的财富,是未来利益乐;通过布施,我们可以积聚成佛的资粮,又是法乐。

   与此相反,对现在与未来都有损害的行为就属于恶法。如杀、盗、淫、妄这些伤害他人并触犯法律的行为,如果我们一意孤行地造作,必然会在生命中结下恶果。不仅现世要承担良心的谴责,要提防他人的报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更会在未来招受三途诸苦。当报应现前之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得不吞下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

   善恶业之外,还有无记行。所谓无记,是不能记别此种行为是善是恶。比如渴了喝上几口水,饿了吃上两块面包,累了躺下休息片刻,包括正当的、有节制的娱乐生活,都属于无记行的范畴。又如人天的快乐果报,现世虽然享乐,对未来却无法带来益处,所以不能称为善;而恶趣的苦果,对现世虽有损害,却不能继续作用于未来,也不能称为恶。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言善法者,谓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这是从结果上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等等,都是善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道苦报的十恶业,则属于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不外乎十善行和十恶行。先说十恶行:

   一、杀生:以恶心断除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缘成杀业道:1、故意有杀心;2、杀他有情;3、他有情想;4、作杀加行,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5、不是误杀。

   二、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不与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不与取业道:1、故意起盗心;2、对于他物;3、起他物想;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准备;5、不是误取。

   三、邪行:又称邪淫。具足四缘成邪行业道:1、非境:如对他人的妻子或父母姐妹行淫;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3、非时:虽是自己的妻室,但在她怀胎、哺乳及受斋戒期间行淫,也属于邪淫;4、非处:在寺中或佛塔边行淫。

   四、虚诳语:又称妄语,包括自妄语、教他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或是通过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表现来达到欺骗目的,都属于妄语。具足四缘成业道:1、以违背事实的言论去欺骗别人,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2、对方理解你的意思;3、有欺骗的心理;4、对方如实接受。

   五、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具足四缘成离间语染:1、歪曲事实,故意挑拨离间他人的关系;2、有心制造矛盾及挑起争斗的语言;3、对方理解你说的内容;4、如实接受。

   六、粗恶语:又称恶口,包括毁谤,攻击、讽刺、挖苦等尖酸刻薄、伤害他人的语言。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1、有心伤害他人;2、发出非爱语,如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3、对方理解;4、如实接受。

   七、杂秽语:又称绮语。具足二缘成杂秽语染:1、有染污心,即带着个人目的对他人进行恭维、谄曲;2、所说语言属于诲淫诲盗,如情歌艳词、天南地北的闲谈,以及知见不正的邪论等等。

   八、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地位、家庭以及等等一切,生起不合理的希求,妄想占为已有,属于贪业道。

   九、嗔恚:对于有情因恼恨而起伤害之心,属于嗔业道。

   十、邪见:拨无因果,不信前生后生。如唯物主义者的断见及一般宗教所信奉的常见,都属于愚痴邪见。

   与十恶行所相反的,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不虚妄语,不杂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

   十善十恶都是依身口意三业成就的。杀生、不杀生,不与取、不不与取,邪淫、不邪淫,属于身业的造作;虚妄语、不虚妄语,杂秽语、不杂秽语,离间语、不离间语,粗恶语、不粗恶语,属于口业的造作;贪欲、不贪欲,嗔恚、不嗔恚,邪见、不邪见,则属于意业的造作。

   但究其本质上说,十善十恶中的身口业都根源于意业,是由意业带来的烦恼心所,才导致了身口业的不善行为。

   比如说,贪心会引起杀生。人们或是贪著肉食的美味,或是希望从杀生贩卖中谋取利润,或是在打猎围捕中寻求刺激,而大肆制造杀业。还有的人,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而生起占有之心,在贪心的指使下,不惜造下谋财害命的极大恶业。

   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贪心也是始作俑者。为了吞并别国的土地,为了掠夺别国的资源,为了满足自己的勃勃野心,几千年…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回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