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信與迷信
問:我在做建國後秘密社團的論文,比較關注邪教問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宗教資源和政治資源、經濟資源、軍事資源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反邪教的過程中,人們往往以無神論和科學技術來反對它。實際上,他們在鬥爭平臺上找不到對手,因爲科技人員也有相信邪教的。有些宗教人士或學者認爲,佛教是比較和平的,且經過長期積累,已完全中國化了,大力發展佛教,可以保護我國的宗教資源不被“*輪功”之類的邪教奪取。
答:你說的有道理。過去,政府對宗教認識不足,導致整個社會與宗教對立。科學雖能解決一些問題,但並不是萬能的。實際上,兩者不可互相替代。科學有科學涉及的領域,宗教也有宗教涉及的領域。科學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宗教是解決心靈問題的。科學能解決的問題,宗教未必能解決;宗教能解決的問題,科學也未必能解決。
曾幾何時,人們認爲練氣功是科學,而信教卻是迷信。所以,信教是難以啓齒的,練氣功反而是光明正大的。“*輪功”之所以盛行一時,就是因爲它既打著氣功的旗號,又賦予宗教的內涵。雖然這個內涵是極端錯誤的,卻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需求。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人類究竟有沒有信仰的需要?從社會現狀來看,雖然很多西方國家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但在中國,很多人沒有信仰也照樣過日子,似乎宗教並非生活必需。因而,人們常以詫異的目光看待佛教徒,尤其是其中的知識分子,覺得文化人怎麼也信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
國人之所以缺乏信仰,主要是因爲對宗教有太多偏見。而當這種精神需求被壓抑時,會轉而尋找另外的替代物,比如邪教,比如物質。現代人往往通過拼命賺錢、享樂,甚至對社會進行破壞來發泄煩惱。其實,也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信仰。但他們所信的,只是錢,只是自己,只是眼前的利益和快樂。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有不同層面的需求,並通過不同領域予以解決。如果只關心基本生存,那麼宗教的確是不重要的。如果還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那宗教決不是可有可無的。
安全感也是人們主要的精神需求之一。比如,人類對死亡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關注到這些層面,勢必會歸于宗教。曆史上風光一時的人物,都已煙消雲散,這便使人們對生命的終極目標産生疑惑。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往往會在對生死的探究中迷失方向。不少哲學家和文學家便因此産生虛無感,並因無法排遣這種虛無而選擇自殺。而佛法告訴我們,生命是無限的延續。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同時,又是新生命的開始。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不會畏懼死亡了。在茫茫宇宙,地球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飛船,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我們從哪裏來,又去向何方?唯有信仰,才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立足點和最終歸宿。
問:平時所說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否說明了佛教在民衆心目中的位置?
答:“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人確實很多。但是,爲什麼他們想到抱佛腳,而不是抱別的腳呢?佛法義理深廣,信徒的理解程度也大相徑庭,只有部分人才有能力深入研究並付諸實踐。多數人只是在遇到困難時想到佛教,想到來佛菩薩面前尋求保護。不過,這也足以說明佛教對民衆的影響力,否則,他們就會去抱別的腳了。人們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最重要、最有能力的人。所以,這個問題恰恰說明佛教的重要性。
問:我對宗教接觸比較少,提一個門外的問題。宗教給我的感覺很神聖,但我看到許多僧人有世俗化的傾向。特別在鄉村,有和尚吃肉、幫人做法事等現象。我想知道,真正有虔誠信仰的僧人在教界的比例有多少?
答:你提到的這些現象的確存在。我認爲這既是佛教界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的問題。近幾十年來,佛教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發展機遇,並在文革期間遭到幾乎毀滅性的破壞。宗教政策落實後,整個社會又處于轉型帶來的無序狀態。如是種種,教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如因發展旅遊而走向商業化、世俗化。如果在人們需要宗教時,教界不能以純潔的面貌出現,不僅是教界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不幸。如果教界失去純潔性,人們就失去了精神家園,失去了心靈淨化之地。我對此也很擔憂,並發表了《佛教在商業浪潮中的反思》等文章,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至于有虔誠信仰的僧人占有多大比例,我沒有具體調查過。我們每個人接觸到的,只是幾個寺廟,部分僧人,看到不良現象時,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就我走過的地方看,道風好的寺院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