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那般那手冊 XVII· 如何推進到內觀

  

XVII. 如何推進到內觀

  

現在我來簡單說明第四組四法的修習。

  

何時可以推進到內觀

  

依照《安那般那念經》和義注對入出息念說明的修習次序,禅修者只有達到第四禅後才開始修習第四組四法。如果禅修者嚴格遵從這個修習次序,那是理想的,但是如果無法遵循這個次序,他可以從第叁禅推進到內觀。也允許從第二禅推進到內觀,或者從初禅,或者從近行定,或者從隨逐階段,或者甚至是從已經去除了心的走神趨勢的計數階段。

  

兩種方法

  

禅修者可以在專注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時推進到內觀。或者他可以把安那般那念作爲預備修習(注1),然後選取五蘊的任一部分作爲觀照目標而推進到內觀。(譯注1,aimwell修正版的用詞是“近行定”。)

  

《安那般那念經》的相關經文是“學隨觀無常我將入息和出息,等。”,這個給出的方法是直接地把內觀修習和安那般那念結合在一起。這段經文的要點是,禅修者在入息和出息時,必須付出特別的努力去注意入出息的無常本質,清楚覺知那無常本質。

  

從計數和隨逐階段

  

這兩個階段的修習只是保持注意力在入息和出息,並帶有智慧地覺知它們。因此,如果禅修者希望從這兩個階段推進到內觀,必須基于色法來努力。

  

從安住階段

  

在近行定層次,有兩個階段:受隨觀和心隨觀。第二組四法(它說,“覺知喜…覺知樂”)是受隨觀的階段。第叁組四法(它說,“覺知心…”)是心隨觀的階段。如果禅修者想從受隨觀的階段推進到內觀,必須基于名法中的受心所來努力。如果想從心隨觀的階段推進到內觀,必須基于名法中的心法推進內觀。如果想從安止定層次推進到內觀,可以基于受心所或者心法,或者他所證到禅那的任一禅支來努力。

  

以色法爲所緣的內觀

  

如果計數階段成就後,不是推進到隨逐階段,而是推進到內觀,禅修者就必須過渡到觀照無常,如經文所示“學隨觀無常我將入息和出息,等。”

  

禅修者在計數階段所達到的刹那定,應當視爲(等同于)近行定。作爲普通人,他想修習內觀,可能發現不可能一天花二十四小時來努力禅修。因此他必須每天安排叁或四個小時,每天按時和有規律地禅修。開始禅修時,首先必須去除心的走神趨勢,把正念確立在呼吸上。只有去除了心的走神趨勢後,才有能力指示心朝向內觀。不能放棄安那般那念,必須保持正念于呼吸,直到獲得觀智並證得道智和果智。即使證了果,還必須修習安那般那念維持近行定。

  

五階段的清淨

  

在內觀道上,有五階段的清淨:(i) 見清淨, (ii) 度疑清淨, (iii) 道非道智見清淨, (iv) 行道智見清淨,和 (v) 智見清淨。[6]

  

關于色法的見清淨

  

現在我說明關于色法[7]的見清淨如何達成。

  

入息和出息中總是存在八種色法元素:地、水、火、風、顔色、香、味、和食素。[8] 聲音産生時,它包含九種元素,新增的一種元素是聲。所有這些元素中,基本的元素是地、水、火、風。

  地元素的特相是硬。在所有色聚中都存在地元素。在地元素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硬的特相能夠觸摸或感覺到,但在不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比如陽光和月光則不能。不過,地元素的存在能推理得知。比如,如果不存在被凝固的固體(注1),水(注2)怎麼能凝固?如果不存在被燃燒的固體,火怎麼能燃燒?如果不存在被推動的固體,風怎麼能推動?(譯注1,指地元素。地大的特相:硬、軟、粗、滑、重、輕。注2,BPS英譯是水元素,aimwell英譯是水。本人取後者。)

  在入息和出息這一色蘊中,導致諸色法黏結在一起的是水元素。蘊中的熱和冷是由火元素産生。運動是由風元素産生。在入息和出息中,風元素起支配作用。如果禅修者能分別出在入息和出息中這四大元素的存在,然後他就能分別出在整個身體中它們的存在,依照那種分別,如果禅修者能夠穿透和覺知到入息和出息中它們的存在,然後他也能穿透和覺知到在整個身體中它們的存在。(譯注:水大的特相:流動、黏結。火大的特相:冷、熱。風大的特相:支持、推動。)

  

從究竟真實講,入息和出息中只存在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及其所造元素)。只有用智慧之眼穿透並覺知到這些主要元素,才能說禅修者覺知到真實。如果覺知沒有穿透得足夠遠,無法到達這四大元素,只是停留于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狀等概念,他就依然是處于有身見的道路上。有身見即如此:“出息開始于肚臍處,結束于鼻尖處。它在開始處生起一次,在結束處壞滅一次,在中間階段並沒有持續的生起和壞滅。入息也類似。”這是凡夫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入息和出息是身體的一部分,禅修者必須通過從入息和出息解脫出來,從而從這個根深蒂固的有身見解脫出來。

  

擺脫有身見的方法是:智慧之眼穿透這四種主要元素並覺知到究竟真實後,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狀等概念就消失,每次觀照它們,根深蒂固的有身見就消失。禅修者覺知到在究竟層面不存在外形和形狀—沒有入息和出息。禅修者覺知到只是存在四種主要元素。因此達到見清淨。

  

至于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頭發、體毛等,也是一樣的。一方面,存在外形和形狀的根深蒂固的習慣性觀念,比如,“這是頭發”,同時另一方面,存在四種主要元素。用智慧去穿透和清楚覺知頭發中的四種主要元素,外形和形狀的根深蒂固的邪見將消失。你將會覺知到頭發在真實層面上並不存在。如此觀見它後,關于頭發的見清淨就達到。對于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體毛等,用同樣的方式去觀照。

  

關于色法的見清淨,到此結束。

  

關于名法的見清淨

  

存在心。心注意入息和出息這個目標。心注意四種主要元素。還存在心所,比如念、精進、智(ñāṇa,注1)。心和心所都是名法。有識知目標的功能的,是心。一再留意的,是念。努力的,是精進。精通的,是智。(譯注1,即慧根(paññāindri)心所,二者同義。)

  

認爲和感覺“我將把我的心轉向入息和出息”,這是內心根深蒂固的有身見在運作。禅修者必須去除這種根深蒂固的有身見。如何去除?轉向注意入息和出息,是一種心的功能。當這種心在意門出現後,注意力就轉向入息和出息。它純粹是一種心(注,轉向心)。它不是色法。它不是色蘊的功能。它不是實體或有情。它不是有情的功能。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功能。在阿毘達摩中,它稱爲名法(中的心法)。禅修者必須努力去覺知心法,不要把它和色法混淆起來,不要把它認爲是有情或“我”。如此清楚覺知到心法後,心法的見清淨就達到。心法的見清淨達到後,念、精進、和智等心所法的見清淨也同樣達到。

  

名法的見清淨到此結束。見清淨的解釋也到此結束。(譯注,這兩節分別是談如何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兩大類有身見。)

  

度疑清淨

  

有五種元素,即地水火風四種色法和心法。帶有智慧地穿透和覺知這五種元素的功能後,必須努力成就度疑清淨。度疑清淨是通過證得緣攝受智[9]達到的。

  

Kaṅkhā的意思是vicikicchā (疑)。在無窮盡的輪回中,有情認同上述五種元素的很多錯誤見解和錯誤理論。這些有情傾向于這些錯誤見解和錯誤理論,比如我見、常見,因爲他們不了知名色法的因緣。這是普通的疑。經中提到十六疑,比如“我在過去世存在嗎?”等等。這些疑是特殊的疑(見MN Sutta No. 2)。(譯注,參看《清淨道論》P620)

  

存在于身體內的四種色法中,有的是業所生的,有的是心所生,還有的是時節所生,其余的是食素所生。必須了知色法的這四種因。

  

身體內部,有的色法由業所生,它們不間斷地生起,就像一條河的連續流水。也有的色法由心所生,因而持續不斷的生起。類似地,有的色法由時節變化所生,還有的色法由吸收的食素所生。

  

對于心法,它們是由認知的特定目標所引生(比如入息和出息),依具體情況,每個特定的心和相應的入息和出息有著因緣的關系,這就像影子和陽光的照射兩者間的因緣關系。

  

本節簡要描述了五種基本元素的因緣。如果能帶有智慧地了知這因緣,就能達到度疑清淨。我見和常見將被去除。

  

度疑清淨到此結束。

  

《安那般那手冊 XVII· 如何推進到內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