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 義注的方法
義注提到努力的叁個主要階段,也就是:
- 計數: 用給入出息計數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入出息上。
- 隨逐: 直接把注意力放在入出息上,讓它更強大、更穩固,但是不再計數。
- 安住: 強化努力,直到到達更高階段的成就。
(譯注:這些方法,參看《清淨道論》P279。)
有兩個能把握入息和出息的位置:鼻尖和上唇。對某些人而言,呼吸的沖擊在鼻尖處更明顯;其他人,則在上唇處更明顯。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覺知最明顯的位置,該處可以稱爲“觸點”。開始階段,必須通過對沖擊觸點的入息和出息進行計數的方法來努力保持注意力于“觸點”。下一階段,不依靠計數的幫助,持續努力保持注意力于入息和出息。最後階段,努力使得注意力更加強大和穩固。
計數
依據注意力的弱或強,有慢和快兩種計數的方法。起初,心不平靜和易受幹擾,注意力虛弱,因此禅修者無法對出現的每個呼吸都保持正念。有些呼吸沒有被覺察到。只有那些清楚覺知到的呼吸被計數,而那些沒有清楚覺知到的呼吸沒有被計數。因此計數緩慢地推進。這是緩慢階段。(譯注,“被計數”表示推進到下一個數目,比如從“1”推進到“2”。)
計數分六個回合。第一回,從1數到5。第二,從1到6。第叁,從1到7。第四,從1到8。第五,從1到9。第六,從1到10。第六回後,重新從第一回開始。有時這六個回合計算爲一回。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觸點”上,然後當清楚覺知到一個出息或入息時,計數“1”。如果後續的入息和出息被清楚覺知到,繼續計數“2”、“3”、“4”等等。如果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沒有清楚覺知到,不要推進到下一個數字,而是(比如,)連續地計數“1”、“1”、“1”等,直到清楚覺知到下一個出息或入息,才把計數推進到“2”。第一回合的計數到了“5”後,重新從“1”開始(推進到第二回合)。用這種方式進行,直到完成第六回合。因爲只有那些清楚覺知到的呼吸被(連續推進式地)計數到,所以稱它爲緩慢計數。
反複地練習計數很多次後,能清楚覺知到的呼吸的數目將會增加。兩個遞增數字的(時間)間隔將會減少。當每個呼吸都能清楚覺知後,計數將會連續地推進,變得快起來。禅修者必須修習到沒有呼吸從計數中遺漏掉。
沒必要出聲計數,內心計數就足夠了。有些人喜歡出聲計數。還有其他人每次第六回合結束時掐過一個念珠,並且他們決心每天要掐完一定圈數的念珠。本質的東西都是,使得覺知更加清晰,讓專注力強大而穩固。
隨逐
在計數的幫助下,每個入息和出息都能清晰地覺知到,這個階段達到後,沒有任何入息或出息從注意力下逃脫,此時就必須停止計數的方法,並采用隨逐的方法。這裏,隨逐的方法表示,努力地把注意力放于“觸點”,覺知每一次的入息和出息,但是並不對它們進行計數。這意味著重複計數階段的努力,使得覺知更加清晰、專注力更加強大和穩固,但是不依靠計數的幫助。
隨逐方法的努力應該持續多久呢?持續到出現似相—達到更高層次的定力後出現的一種心的圖像。
注意力固定于入息和出息後(也就是到達某種程度的定力後),似相會顯現出來,比如大量的絨毛、煙霧、成群的星光、寶石、珍珠、或一串珍珠等,有不同的形狀、群團、顔色。這些稱爲似相。隨逐方法的努力必須持續到每次努力都清晰地出現這種似相爲止。
安住
在計數和隨逐階段,注意力必須保持在“觸點”。似相出現後,必須按照第叁階段安住的方法來努力。似相顯現後,類似新的心所緣。似相不是自然界的現象,它們很容易消失掉,而且一旦消失,就很難再次看到它們。因此,似相出現後,有必要加大精力,投入特別的努力,把注意力固定到似相上,來避免它們消失掉。禅修者必須日複一日地努力,讓似相變得越來越清晰。這種特別的額外努力,稱爲安住的方法。
到達安住階段後,必須避開七種不適當的事物(見下文),相反,必須培育七種適當的事物。同時必須達成十種安止善巧。
七種不適當的事物是:不適當的 (1) 地點 (2) 乞食的村莊 (3) 談話 (4) 朋友和交往者 (5) 食物 (6) 氣候 和 (7) 身體姿勢。這些事物稱爲“不合適”,是因爲它們導致禅修退步。七種合適的事物則是完全相反的:地點、村莊、談話、朋友、食物、氣候、和提升禅修的姿勢。
十種安止善巧是:(1) 清潔身體和器具,(2) 協調五根,(3) 于相善巧 (4) 當抑製于心之時,即抑製于心,(5) 當策勵于心之時,即策勵于心,(6) 當喜悅于心之時,即喜悅于心,(7) 當舍心之時,即舍于心,(8) 遠離無等持的人, (9) 親近等持的人,和 (10) 傾心于等持。(譯注,參看《清淨道論》P129。其中的等持是禅那的意思。)
要想用上述這些技巧來訓練自己並達到圓滿,禅修者必須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地特別努力,把注意力安住于似相上,使得似相變得穩固。必須努力地安住注意力,直到達到第四禅。
禅相
我現在來說明在努力的叁個階段所出現的相、以及所達定力的類型的區別。
入息和出息在計數階段呈現的的相,稱爲遍作相。在隨逐階段呈現的相,稱爲取相。在安住階段呈現的相,稱爲似相。
在呈現遍作相和取相期間達到的定,是“遍作定”。在安住階段期間把注意力固定于似相而培育出來的、但尚未達到完全安止的定,稱爲“近行定”。四種禅那稱爲“安止定”。
在計數和隨逐階段,入息和出息—禅修所緣—逐漸變得細微和平靜。最後,它們傾向于變得極其細微,以致到看似已經完全消失。這種情況發生時,禅修者必須繼續把注意力固定在“觸點”,必須在那個點上努力把握入息和出息。一旦入息和出息重新被清晰地覺知到,不久將會出現似相。似相意味著達到了近行定。這裏,近行定表示已經去除五蓋的欲界近行定。
義注中給出的方法提到,入息和出息(逐漸)平靜並到達消失,這是自然出現的,不必特殊的努力。我親身看到禅修者的入息和出息平靜下來直到消失。然而,經中說到,“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意思是,到達隨逐階段後,必須作特別的努力,修習把入息和出息平靜下來的步驟。
在入息和出息看似消失後,不精通禅修的人會傾向于認爲,入息和出息已經真的消失或停止了。然後,他們放棄禅修。大家要注意這種情況。
(譯注,關于“呼吸消失”,《清淨道論》P283中提到只有七種情況下沒有呼吸:胎兒、潛入水中者、無想天人、死者、第四禅的入定者、生居于色及無色界者、以及入滅盡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