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勸修,爭取心成就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Dhammapada, 157)
有智者應該至少在人生叁個階段中的一個,通過努力達到心成就,從而清淨自己。(法句經,157)
依據以上法句經中的警語,有能力清楚看到因果關系的有智具善者,應當在人生的第一階段就斷絕和放棄所達到的財富成就(bhoga-sampatti),去努力取得心成就(bhava-sampatti)。如果不具備在人生第一階段就努力的可能性,應當在人生第二階段努力。如果不具備在人生第二階段努力的可能性,一旦進入人生的第叁階段就應當馬上努力。實質要點是,如果某人在人生所有叁個階段都沈迷于財富成就中,他就無法完全利用今生的有利時機,去贏得多方面更高的利益。因爲今生就像一棵巨大的“許願樹”,可以在今生達成很多向往的事情。
今天的生命是高度不確定的,生命可能很快和意外地死亡和消失掉,所以應當把50或55歲作爲追求財富成就的最後期限。此後就應該斷絕和放棄財富成就,去努力獲得心成就,這樣他才能利用到今生遭遇佛法的有利條件。因爲佛法很難遇到。
有很多種獲得心成就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郡主Temi和郡主Hatthipāla,他們在人生第一階段,在還年輕時就放棄了王權和王宮的欲樂和享受,住在森林裏修道。還有一種方式,從Maghadeva到Nemi多達84,000位郡主采取這種方式,他們在人生第一和第二階段統治他們的王國並享受皇室的欲樂和享受,但是他們在人生第叁階段讓位給長子,然後隱居在王室花園中修習四梵住,直到達到禅那,並繼續獨居,享受著這些成就的快樂直到死亡。
還有一種方式,是太古之王—大善見王(注1)采用的,他甚至沒有離開王室宮殿去住到王室花園,而是繼續居住在稱爲“佛法宮殿”的宏偉金色宮殿中。這個宮殿是忉利天的帝釈天王使用貴重寶石爲他裝飾的。大善見王繼續獨居在那個富麗堂皇的住所中,修習四梵住,直到獲得禅那。(譯注1,世尊的前身,死後生于梵天。)
還有一種是答咖西喇城的郡主的方式。王舍城的郡主贈送寫有安那般那念禅修方法的鍍金棕榈葉給答咖西喇城的郡主。答咖西喇城的郡主閱讀後,繼續獨居在他七層宮殿的最高層修習安那般那念,直到達到第四禅。
當代有智佛教徒應當效仿這些有著美好未來的卓著名流,挑選和采用任何一種達成心成就的禅修業處。雖然在人生第一階段可能追求和生活于財富成就的欲樂和享受,但是應當及時斷絕和放棄對財富成就的興趣和關注以及所有相關活動。應當斷絕、放棄不聖潔的行爲,不再交往不良朋友和夥伴,因爲這些習慣會障礙定力的培育。只是保持接觸提供食物的人,應當勤奮于導向心成就的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