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毘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11集
請合掌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3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開經偈
上次講到爲何要學密法,顯教法門不是就夠了嗎?我的回答就是第一個是心量和目的,你是用什麼心量,心量小小的,佛的法隨便一點點你就已經滿足了;如果你心量很大,目的很高很遠,當然法門無量誓願學,發大菩提心,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一切佛法、如來法都想要學,都有胃口。我從初發心就相信佛講的法是一切顯密二教,是全體大法,顯密性相都完整才叫圓滿的全體佛法,所以如果真正想要求無上菩提,就應該發心求一切法,才能真正求無上菩提。雖然你現在不修,但你若真正要求無上菩提,你終究是要修、終究是要學,不能落掉,你落掉任何一部分就是不完整,你的知解,乃至于行證都不是完整的,這是上次就講到這裏。
第叁點這個法有兩種,一種是思議法、一種是不思議法。不只是佛法有思議法跟不思議法的差別,連世間法也是一樣,也有可思議的,也有不可思議的,這是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用唯識學來解釋的話,思議法就等于是六識層面,不思議法就等于是七、八二識。前六識的層面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理智就認識、去了別,但七八識就已經如西洋心理學所說的,就下意識或潛意識,意識層面你完全沒有辦法覺知,你也不知不覺就是這樣做,就被七識、八識所掌控、驅使就去做種種的不只是行動,乃至思惟,這個就等于是業力的部分。業力就不可思議,業力藏在哪裏,表露在哪裏?就在七識、八識,七識是什麼?我執中心,我執可思議嗎?不可思議。我執就包括我見、我愛、我慢,那個都是不可思議,因爲業力推動、驅使你,那個有八十八使,業力推動的力量非常大,它推動你去做,你完全不能了知。楞伽經把七、八識稱爲阿陀那識,就是不可了知;更何況是第八識,第八識不可了解,乃至一般人沒有學佛根本就不知道第八識,即使是小乘,他們學佛也只是到第六識,他們解脫就解脫六識,沒有到七識。
爲什麼?剛剛講第七識是業力、習氣的部分,二乘人、小乘人是不解脫習氣、不斷習氣,只有菩薩才斷習氣。再進一步講,六識是可思議的,它是現行的力量,是比較能夠可知、可見、可掌控;七、八識是下意識的,比較不可知,不是不可知,不可見,幾乎沒有辦法掌控,一般人是沒有辦法掌控,只有大菩薩果位修到這裏,才能漸漸接觸到它,慢慢去轉它。這一部分是種子,相對于六識是現行,種子就是習氣,爲什麼把習氣稱爲種子,因爲它能産生我們一切叁業的果,所以它是一切業的種,能夠發生那些業。現在就從這個對于六識,因爲我們修行是爲了要修心,爲了轉識爲智,所以配合這個六識我們來理解,這個六識是可思議的,可思議的法我們可以用可思議的方式來對治,譬如你有邪見,那用正見來對治;你有邪行,用正行來對治;你有慢心用平等心對治;你有嗔心用慈悲心對治。就可以思議、可以對治、可以治療,傲慢是個病,用什麼藥來治?用平等心這個藥來治。
這就是可思議的層面上,但是對于七八二識是不可思議,你根本就看不到、摸不到,甚至于不知不覺,那你怎麼去修它?因爲如我剛才所說小乘阿含部所講的修法就是到了第六識,甚至俱舍七十五法就是講六識,它沒有到第七、第八識,所以那個是菩薩所修的法,這個雖然菩薩入了身叁摩地以後,它可以照見自己的第七識、乃至于第八識,但是佛還有更高的方便,那個方便是什麼?那個方便就是密教,爲什麼?因爲顯教說的法都是可思議的,你可以去知道、理解,信受、奉行,但是這個東西是你沒有辦法理解、沒有辦法觸及的,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可思議的問題佛就教用可思議的方法去對付它、改變它、清淨它,但是不可思議的佛就有一個絕招,就不思議法去對治,不思議法就是密法。因爲密法已經到了,如果是顯教來講,以層次最高的就是禅,正法眼藏的法門;正法眼藏的法門從一開始也都講的思議法,最後最後它要講的就是這麼一點,顯教裏面,乃至于禅宗講了很多道理讓你思議,轉變你的思惟,思變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觀念。因爲我們凡夫的觀念是汙濁的、顛倒的,佛藉著顯教的說理把我們的思想、或是思惟、或是觀念、或是理解、或是信念,把它顛倒、雜染的部分全轉過來,改掉,等于去雜染,讓它清淨。但這個就要用思議法的開示讓我們理解、信受,你自己心裏面的思惟模式改變,那就是換了一個人。
每一個人之所以不一樣的原因在哪裏?就是想法不一樣,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想法不一樣,做法不一樣,如果是同一個人,他的思惟模式改了、觀念改了,他的行爲也就改了;他的行爲改了,他的生活也改了,整個就改了,他也就是換了一個新人。佛法的力量偉大就在這裏,佛經過種種的說理令我們理解,完全不是強迫我們,讓我們理解、信受,讓我們自己去做那個轉變,他不是替我們轉,他是幫助我們轉變那個觀念,我們自己就很自然就轉,完全不是勉強,完全是自主。你要行禅之前都要經過種種思想、思惟、觀念的轉變,最後你的觀念清淨了以後,從思議的層面,因爲你清淨了就入了如來不思議的這個境界。這個不思議又叫不二,下面可思議法門就無量種種方便,如果清淨以後就不需要那些方便,就入了不思議的不二解脫法門,那時候已經不用再講什麼道理,因爲道理都講過,都理解、攝受、含容,那時候都攝受不思議。這個時候就産生一個問題,因爲入了不思議以後,並不是就已經是圓滿,不思議以後這個時候密教就進來了。顯教到達不思議是最高,密教以不思議爲基礎開始往上走,顯教最高的是什麼?清淨,接著以不思議的境界再繼續修莊嚴,因爲你要先清淨才能莊嚴。顯教和密教重疊,這個不思議一方面是顯教最高點,但是卻是密教的起點。
譬如你已經修學密法,你不能再講信佛信解的部分,那個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乃至于信解、修行。顯教所要呈現的剛剛那些轉變就是要我們信解、信受、知解,顯教的功能是讓我們信佛法、讓我們解佛法、最後讓我們悟佛法:信解悟。密教呢?就再往上了,證,所以密教是入了證的境界,當然這是指最高的密教,而不是只持一個咒的密教,是全體密教。爲什麼?因爲密法開始就是不可思議,就是不思議;修證佛法是可思議的嗎?不可思議,那個證是聖人的境界,是大菩薩及佛的境界,那就不可思議的,所以就證。他證的菩薩的極果,佛果功德就莊嚴境界,那也是不可思議的。譬如大家都說我要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但是你知道阿彌陀佛淨土是什麼?阿彌陀佛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化土,什麼化土,不是有法報化嗎?他所變化出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莊嚴境界,不管是法身、報身、化身都是佛的莊嚴境界,所以那個都是不可思議的。他變化出來,他不但化一個淨土出來,乃至于讓你也蓮花化生,不是胎胞生;化生是可思議嗎?不可思議。胎生是可思議的,卵生是可以思議的,化生是不可思議的;不要說你到阿彌陀佛淨土是不可思議,乃至于厥厥化作蚊子也是不可思議,它怎麼變化的?不知道,科學家也搞不清楚。蠶的蛹怎麼化成蛾的,不知道,時間到了它就咬破就飛出來,出去就可以飛了,爲什麼?不曉得,法如是故。衆生業力如是故,法爾如是,不曉得,有眼睛就能看,爲什麼有眼睛就能看,沒有眼睛不能看,這個話是不能問的。所以,所有的一切不思議,思就是思惟,想不到;議是用嘴巴議論,所以想也想不到,講也講不到的境界叫做不思議。言思所不及的那一塊,就叫做不思議境界,事實上一切法推到極端都是不思議,只不過衆生看到是思議的表面,就把一切法當作是可思議的東西來處理,所以沒有辦法入不思議。
爲什麼都把它當作可思議的處理?第一個因爲衆生見相著相,第二個衆生只會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以妄想、分別、遍計、依他起遍計,妄想分別所以一直都在思議的層面,思議就是用第六意識,衆生就是無時無刻,盡其一生都是靠第六意識在生活,在過活,所以沒有辦法離開思議的法。除非把所謂的經過顯教,把妄想銷盡,就入了不思議。剛剛講要清淨思想、轉變觀念,那個都是在銷盡你的思想,那是去掉大部分,要真正銷盡還是最後用不思議法,也就是密教的法才能真正完全銷盡。好有一比,譬如禅定法門,也能夠製伏煩惱,可是真正的滅煩惱還是要般若,還是要有智慧,用智眼智光照見才能破。智光我現在給它一個新的定義就好象鐳射光一樣,鐳射拿來開刀很容易,而且不傷,甚至不用割肚皮就可以開刀,不流血;用般若來度煩惱也是一樣,不流血的革命。所以可思議的障難就是要用可思議的法,或是能用可思議的法去破除,但是不可思議的障難就必須要用不可思議的法去破除,譬如業力。業力你的思惟觸及不到,就要用不可思議的密教的法來克服或是破除,那如果一切不可思議的障難都破除,最後要證佛的法的時候,佛的法也都是不可思議的。譬如十地四無礙之十八不共法,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這些不可思議的法要用如來不可思議的密教來修證!乃至于等覺後心的大菩薩也要十方諸佛受授加持才能成佛,這個加持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東西。可知,學佛法不是只有顯教就夠了,回頭講還是一樣,就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如果只是要求一點點福,求一點點智慧,那當然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是你如果是爲了要求無上菩提,那多多益善,所有佛講的法你都需要。所以修行密教爲了要講的比較一般的說法,爲了要成佛、爲了要成無上菩提,那絕對是必要的。
我爲什麼要用一行阿阇梨所記的這一部《大日經疏》當作講本?我在要講之前想我要怎麼樣去講,我就重新開始看經,忽然就想到《大日經疏》,我拿出來看,哎呀他已經注的這麼好了,我做的再好也不會比這個更好,所以我說好,講這部就好。他講的很充實,還有因爲我得了真言密教的傳承已經十四、十五年了,現在要開始開演密教,爲什麼不先講別的東西,或別的經,而講在《大日經》?第一點,通常依佛菩薩的例子,自修與教他要一致,也就是你怎麼修就怎麼教人。這個也可以這麼說,第一你沒有修過的不要教人,也就是依你的心得去教,我學密教也是從《大日經》進入,因爲這是我的經驗,現在大家所要知道是要怎麼進密教這個門,這個門我是怎麼進的?我是從《大日經》進去。爲什麼《大日經》能夠讓一般人,一般尤其是顯教弟子能夠進密教的門,因爲在所有的密教部裏面的經論,唯一廣說理法的,也就是講密教道理的只有這部經,而且這部經偏巧是最主要的經典之一,而且也算長。其它的密教部經典裏面多半是儀規、作法、事相爲主,講教理的少,多半對于教理多半是點到爲止,《大日經》就講得很詳細。結論就是所有一切想要學如來正法密教道理的,都必須從大日經著手,從大日經入手。所以你如果沒有學過《大日經》,你懂得正法真言密教,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就用這一部來講。
接著我們講一些相關的、舉一些旁的書,近代有一位法師會性老法師,他著了一套《大藏會閱》,這套書是他老人家在獅頭山閉關四年,閱讀整套大藏經,他作了筆記,一部一部的經都作了筆記。他寫了一個密教部的序,會性老法師是當代會崇重的法師,而且持戒嚴謹,常常都被請去叁壇大戒當戒師,所以是當代的大德。當代的大德有很多種,有一些人是有爭議性的,雖然是大師,但很多人對他某一部分就會有意見,或是有所批評,但會性老法師是大家都尊崇的,而且沒有不好的評語,據我所知是這樣,是當代的真修行者。他爲了閉關看藏經,眼睛都弄壞掉,可能是光線也不太好,也許;你們看書一定要注意光線,我從小就很注重,所以我到現在眼睛都還好,再小的字都能看到不用戴眼睛,我年輕的時候沒有近視眼,年老了沒有老花眼。
我們看這個《大藏會閱》,他講密教部的時候,舉《閱藏知津》,這是另外一部,蕅益大師他也看藏經,他也閱藏,這個有叁本。明朝的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跟會性法師的《大藏會閱》是我們中國唯二的兩套整理大藏經的,這種書在英文學術的名稱叫:Bibliography翻成目錄學,這是現代的話。我們中國古代也有,那個叫教勘學或是校讎學,這套學問就是把一大套的套書研究下來作了筆記,把目錄都列出來,所以叫目錄學。有時候會加上些評語,就評注目錄學,不一定評,有的是注,讓讀者一看這部書在講些什麼,然後它的價值在哪裏。譬如《大日經》,他有可能會寫這部經是密教部裏面最重要的兩部經之一,這一句話就是評注的部分,甚至于學密的人《金剛頂經》跟《大日經》都必須要讀過,這就是評注的部分。會性法師跟蕅益大師都是屬于這一種,他不只是把目錄列出來,有的只是列了目錄,那真正是目錄學,我講這個的原因就是,你如果要深入經藏那各請這一套這個,要看之前就先翻翻他的,知道怎麼說,有時候就知道這部經的梗概。這部經好長,有時候叁十卷、五十卷,看完才知道;會性法師說這一部經主要是講什麼講什麼,就好象我們看電影以前都發劇情大概。這個也是讀書的一種善巧,你要看經的善巧,要知道這部經故事大概是什麼。
會性法師在《大藏會閱》裏面講密教部的時候,他引了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蕅益大師也是大家所崇重的,正派的,很好的大德,而且是有修有學的,他也是佛法裏面顯密性相,除了密以外,密早就斷了,他只是自己看了看藏經,不過這裏面他自己就提到密教部其實是不應該看的。《閱藏知津》裏面講:即設壇儀印咒,既然密壇、儀規、手印、咒文並屬于秘密一宗,這些都是屬于密教部的一宗,值此密宗定是方等大教,這個密宗是屬于方等的這個教法。並通一代所說,一代是指佛在世的時候叫一代時教,這句的意思就是一代所說就包括其它顯教,這個密教部裏面的道理跟佛在世所說的其它的經典都是通的,而不是另外有什麼古怪的東西,而非跟顯教是不相通的,它的道理是相通的,這個原則,這是第一點。我舉跟我們有相關的,他在第四條裏面講:密法重在傳授,故通關雲,能通關就是密林阿阇梨寫的《密教通關》,上次講過通關就好象你要進入一個國家要先通關,所以是入門必備,休息一下。
《大日經疏講解 第11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