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疏講解 第19集

  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2011年3月4日

  第19集

  請和掌

  南無大悲毘盧遮那佛(3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

  今天我們又在繼續講大日經,還是講序言部分,還剩下一點點沒完全,接著今年四月二十二號所講的,接著講真言宗裏面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叫即身成佛。這裏我要做一個補充,也可以說是印證,因爲這個說法依于因緣,不同的人你不能跟他講一樣的東西,尤其是極其顯教根器的人你不能跟他講深的密法,這個是佛的規定。那一年圓光佛學院的畢業生到這裏來參訪,關于密教他們列了一大堆的問題,我也一個一個的回答,其中他們曾經問了一個關于即身成佛是怎麼樣,他說:真的能即身成佛嗎?這個問題是很關重要。我那時候答的時候是跟他答就是用智者大師的六即佛來答,因爲六即佛就是六種佛:名字即佛、理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這幾個即佛。我說如果依理來講的話大家都是佛,衆生皆佛,因爲都是有佛性,理地上都是佛,這個是理,事相上就不一樣了。

  于理上來講是衆生皆佛,但是于事上來講就不一樣,事上來講就不能說都是佛,對不對?你如果說都是佛,那衆生爲什麼有煩惱,衆生爲什麼有苦?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佛就沒有生老病死,入于不生不滅的真如之地。而且衆生事實上有貪嗔癡,佛沒有貪嗔癡,而且佛在他的色跟心都是具足圓滿,成就無量的福智,衆生沒有,色相也是很陋劣,心也陋劣,充滿了煩惱、汙濁、染垢,時時都在受苦。諸佛、佛如來念念都在受樂,在自心中享寂靜之樂,雖然外現大悲度化衆生,但他自心都是在禅定之中,永處那伽定,所以是不一樣的。我雖然說理上是事,我們一點點也沒有佛用,事實上其實都是衆生相、衆生用,所以我那時跟圓光佛學院的學生都是那樣講,這個可以說成佛嘛,如果是真言宗的即身成佛跟禅宗的見性成佛是很類似的,但是那個名稱上是有一點點不同,境界上也是有所不同,但是禅宗的即心是佛、見性成佛跟密教的即身成佛,當然已經超過了名字是佛、理上成佛,而且應該是至少進入分證即佛的地步。也就是已經開悟的人,但不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已經是究竟即佛,雖然沒有大徹大悟的地步,但他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是有佛的一分。所謂的很多都具足,但就是規模小一點,可以這麼說,依這個意義而解,經裏面講等覺如佛。

  乃至于我們如果以更廣大的意義,象涅槃經及華嚴都講初發心即是佛,但這初發心是那種菩薩摩诃薩的初發心,他這個初步心已經全發了你懂嗎?就好象我們和面他真的就發起來了,不是半發不發,你一蒸蒸不熟,他已經全發叫初發心。我們那初發心就是一點點的發心叫初發心,我們的初發心就是一點點,好象有一個菩提種子,但是菩薩摩诃薩的初發心是全面的,只不過他那個階段性還不是最後階段,他一下發就全發了。我不會打麻將,那不是有一個發,那是什麼玩意,什麼白板、紅中,那個發跟這個發不知道有沒有關系,不過這個菩薩的發菩提心,他那個菩提心是整個發出來,但還沒有成熟就對了,第一階段的發,所以叫初發心。他是面的,我們是點的,我們也是初發心,這不一樣。

  我們這個經藏有講又叫初發意菩薩,因爲我們發就是那麼一點點意念,不過個一點點意念跟火柴一擦是一樣的,那個火柴很快就燒完,除非你點到一點點東西,漸漸燒進去。所以那個初發心,衆生的發心難發易退,怎麼樣退?因爲只一根火柴而已,境界風一動就把它吹息了,大菩薩發心一發,因爲是累劫所修,這整個面都已經揉的快熟了,所以他一發就是發了,你們揉面是不是叫醒面?他那個面是醒的,我們面是睡著的。

  這就講什麼叫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如果你要說菩薩的話,就是衆生我們這個身,依《楞伽經》講如來藏轉叁十二相入衆生身中,注意這個轉字,他把叁十二相一轉轉成六道相,入于叁界的衆生身中,所以這一個我是用來解釋說即身成佛那個身是什麼?那個身雖然是衆生身,但是衆生身依大聖最上意,他具有如來藏,如來藏就有叁十二相,所以我們衆生身中就有叁十二相,但那個是什麼?含藏的、隱藏的,所以我們那個叁十二相用生物學來講就是隱性的叁十二相,不是顯性的,就好象遺傳因子不是有隱性、顯性嗎?我們這個叁十二相自無始來就是隱性的,它是隱藏的,雖然是隱性的但是有沒有?有,是隱性而已,不是沒有。這一個诠釋是非常適合的,不能說它沒有顯出來就說它沒有,是有的。所以這個即身成佛就是你一初發心,然後那個心已經是菩提心,只是規模比較小,然後階段比較低,漸漸的提煉發展,就整個轉成是999純金。提煉嘛,現在還有很多雜質,還有待提煉,所以五祖大師敲叁下:米熟也未?米熟了沒有?禅宗六祖大師就說:米已熟,猶欠篩在。還要篩一篩,篩一篩是什麼意思?是要大師你給我彈一彈,指點指點。篩一篩就是你指點以後我照著修,就把雜質給去掉,我這個米就又熟又純,變成純熟的白米,那個就是成佛,這是究竟成佛。他現在可能是分證成佛,但不純不熟,沒那麼熟,篩一篩就可以。

  我那時候回答圓光佛學院的是那樣講,說:還不是真正的究竟成佛,而且我甚至講,譬如都已經成佛,我問你六祖大師見性成佛,我們有沒有稱他爲慧能佛?沒有嘛,但是他的境界已經很高了,菩薩如佛,爲什麼菩薩如佛?因爲心如佛,他的心跟佛一樣;悲願如佛,他的悲願也是跟佛一樣;志如佛,他的志向也是跟佛一樣,什麼?要度化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出離生死,皆能證到菩提涅槃,所以他志如佛。所以說菩薩如佛,如果依華嚴經講菩薩摩诃薩初發心即成佛道,也是依這個意思而言。而不是說他出發心了以後就是真的是佛,具足叁十二相,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可以放光動地,不是這樣子,而是指這些,他證取的部分還沒那麼高就對了。我那時候因爲佛學院的學生,他們對密教都不清楚,一般也不是很清楚,你如果沒有這麼深入的話,你還是沒有辦法這麼清楚。

  我現在再比較一下,比較密教的即身成佛,禅宗的見性成佛、即心是佛,淨土宗也講成佛你知道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十六觀經。我們比較這叁種成佛有什麼差別?首先先看禅宗,禅宗是講心性,見性成佛,是心是佛,或者說心即是佛,淨土宗講是心是佛,這樣比較的結果你就會比較明了。禅宗是講心性是佛或者是成佛,淨土宗也是講心成佛,但是唯有密教講身是佛,這有什麼差別?這有很大差別,這個心或是性,它可以通過,心是讓你知、解、悟:知心、解心、悟心;知性、解性、悟性,所以佛講這個顯教這一部分,都是叫我們去知解悟。但是即身成佛,身是一定要到最後是證了,這個時候色心都成佛了,因爲身都成佛了,所以色身都成佛,那你這個大菩薩心成佛的時候,身還沒有證爲金剛佛身,還沒有成爲金剛身,所以這是一點。身成佛是更加,就是完全的了,對不對?因爲以禅宗來講心成佛,但是外界,乃至自身還不是佛。你這裏,心成佛,這個心成佛以後,心以及它業力都轉了,轉到後來這個心帶動這個身,連身四大也被熏轉成佛身,所以即身成佛身。身成佛是最完全、最究竟。還有一點你想性成佛了,誰都可以說;心成佛了也可以說,又看不到;你說身成佛了,那假不了,是不是?所以這個身成佛是最究竟、完全、圓滿。

  我們用唯識學來證明這個事情,譬如轉八識成四智,第八識成爲大圓鏡智,第七識是我執,所以轉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前五識成所作,你看看,真正在度衆生的是什麼?成所作。真正在最後圓滿一切的是什麼?成所作。所以神境通是成所作,大圓鏡你是照見而已,照見也不能度,只照見而已,你了解衆生,但衆生不能感受,不能受用,不過當然它是根本。平等性,那是你自己平等性,跟衆生有沒有關系?還是沒關系,衆生還是受用不到你的平等性,他不能真正直接受用。妙觀察那更是,你只是妙觀察,十方叁世你都可以觀察到,可是你不能真正用妙觀察智去利益他。你真正要利益他成所作智,用這一些智合在一起,然後運作,所以我就寫個Action,就好象導演Action,所以只有成所作能夠這樣子,它能夠要把所作的事情都成辦,OK!所以成所作一作完就是任務成功,所以我給它一個不是太適當的講法,這叁個智合在一起是我們拍DVD前製作而已。所以你就曉得這個即身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色心都成佛,不能只不是說了算。你說你成佛,那到底是哪一個成佛?你說名字成佛,那我也成佛了,那不用說,理上是佛,我們都是佛,連狗狗也是佛。如果是事上成佛、即身成佛,那你就說好吧,你放個光動個地看看吧,然後放一束光照徹叁千大千世界讓我們看看,讓我也能夠看到不動佛國,是不是?這個即身成佛就是最究竟的。

  即身成佛以我們這個就一般要修,要怎麼樣修?這次第就是第一個觀想,先觀想自己是佛,這個在密教裏面有一個詞,觀想自己是佛——自成本尊,這個聽起來是很嚇人,我講個比喻你就不嚇了。這可能是無始修習的業力,我說我從高中開始一直想要當個學者,所以我常常鼓勵自己就說把自己當學者看,把自己當學者看以後要以學者的程度來要求自己,所以不管你所讀的一切書都要以學者的層次來要求自己,不是一個泛泛的讀書人、不是一個泛泛的讀者。以前人所說的要做第一等人,讀第一等書,而且要第一等的讀法。什麼第一等讀法?不是說買來一大堆書都看,都看了什麼?都看了兩叁頁,很多人都這樣,所以我看書就不是都看兩叁頁,我看書就給自己規定,一翻開來一定要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這本書沒看完絕對不換另外一本書;即使另外一本書對我來講也很有吸引力但是我絕對不去看它,我就要很忠心這本書,忠于這本書,就好象只跟這本書談戀愛,不同時跟好幾本書談戀愛。然後看了第一次,很仔細看完,劃重點,寫眉批,都這樣。不懂的馬上劃起來,然後查字典,中文的查中文的,英文的查英文的,最後整理筆記,抄這個重要的句子,佳句,有不懂的新學的抄起來;詞不懂的也查出來,都抄起來,然後再看第二遍。第二遍的時候就只看畫的重點,第叁遍就看那些大題,接著就看自己的筆記,筆記不懂的就把它多看幾次,乃至背起來,英文字背起來,成語中文的也是一樣,也是把它背起來。我的筆記很多很多,都是這樣作,而且我不求快,我不是以速度爲成功,我就仔細、專心、而且都讀進去,最後我甚至還寫一個心得,我是寫一個批評,所以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你們聽我這樣講經,應該裏面有一點點墨汁,那墨汁也不是一天可以磨出來的,我從高中開始這樣讀書,初中也讀了,不過都是看那個流行小說,我們把它稱爲磚塊小說,有人叫于其民,我還記得他有本長相憶,哇,這麼厚,我記得當時的流行作家,我高中的時候就有瓊瑤。

  觀想自己是佛就是自成本尊,你想要什麼你就要常常想你自己是什麼,然後用那個標准來要求自己。你想要成爲作家你就要以作家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夢想的、空想的;你想成爲畫家,常常想我就是畫家,不是說我將來要當畫家,這樣永遠當不成;我現在就是畫家,所以我現在作的都是畫家的事情,所作所爲都是跟畫畫有關系,這一切都是美,都是如畫,這樣可能真正成爲一個畫家,裏裏外外都是畫家。音樂家也是這樣,我上次講過了,他裏裏外外他每一個細胞都是音樂家,他可以看到自己的細胞跳動就有音符,好誇張,不過很詩意是不是?事實是這樣。修行者他每一個細胞都是修行者,所以他流出來的汗不是臭的,真的,因爲他心不臭。我們心臭身也臭,所以流出來的汗當然臭了,那講出來也是臭,上方是臭,下方也臭。所以自成本尊不是光是觀我這個身是本尊,譬如我修地藏法門然後觀自己是地藏菩薩,不是光那個形象而已,因爲那個形象是怎麼來的?那個形象已經是果報體了你懂嗎?是果報體了,這個地藏身已經是一個Final,最後的一個成果了,所以你光是觀他那個形象是不行的,你還必須要從這個形象逆推到他成爲形象背後的因,所以將果求因。

  我順便跟你講這個就是密教觀想的秘決,我不小心透露出來,這樣懂嗎?你那個觀想本尊,自成本尊,觀想本尊是一回事,自成本尊是所有本尊觀裏面最高的一個。可是你本尊觀只是觀他的身相的話那就合著金剛經裏面說:若人以色相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爲什麼邪道?邪道不是說他怎麼樣邪,而是說不是正道,因爲不正所以稱爲邪。明明政府規定說要走在大道上,你偏偏要走路間,那就是邪道。自成本尊是本尊觀裏面最重要,但是本尊觀你不能只觀他的色相,因爲那個色相是他無量劫所修的總果報,你光模仿那個表相不會成的,你心觀本尊,但是心觀其相也要心效其因,要效仿他的因,因就是因心,所以要學他的心。那個因心是什麼?就是從初發心發願,乃至于修行,你都要發那個心去模仿他、效法他所行,要不然你那個只是表面的,所以這就是爲什麼說密法雖然高,但真正能修好的不是很多。因爲基本上了解就不夠,都是取它表面表相了,但是本尊相他是一個圓滿相,你自己的任務是必須要推求到他的因,而且要效他的因,不只是慕他的果而已,我們要慕他的果但是不求其因,這是沒用的。

  那你現在本尊觀如果是觀一尊佛的話,第一個要用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本尊觀所需要作的,或者說想要真正作佛成佛,所謂怎麼樣作佛成佛?第一個用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成就自己,一心想要成就與佛一般的悲智。所以你學密教的人不要覺得好神氣我作本尊觀,光是眼睛看一看而已有什麼用?眼睛看一看,心裏面想一想如浮光幻影,都不應心,更何況能夠深入你的心,更何況能夠所謂行深般若,所謂行深般若就是那個印象要進入你的心靈深處裏面去,把你的整個心靈都用這個清淨的法把它染著了,染了,所以你這個才叫學密。你看看這個有多麼深、多麼難,所以我修本尊觀不是那麼虛榮的事情懂嗎?講得讓人家嚇一跳,這樣就完了,然後很欽佩,了不起了不起,哇,師兄你真行。最後就是一心想要成就與佛一般的悲智,這個是最重要,這個是終點站,這個就是本尊觀。什麼叫觀?事實上觀就是想,這個想跟想要那個想欲望又有關系,這個本尊觀就是要激起你慕佛的相好,慕佛的相好是果,推而求其佛的悲智的因,成就這個色相的因,因此就轉你的欲望,轉你世間的染欲變成出世間的清淨欲。

  

《大日經疏講解 第19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